出塞即事二首
塞山行尽到乌延,万顷沙堆见极边。河上月沉鸿雁起,
此处游人堪下泪,更闻终日望狼烟。
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无限城池非汉界,
回望风光成异域,谁能献计复河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塞山行走,来到了遥远的乌延之地,放眼望去,只见无边的沙漠边缘。夜幕降临,河面上的月亮渐渐隐去,大雁在空中纷纷起飞。这里的美景让游客不禁流下泪水,同时却又听到整日里狼烟四起的警报声。
贺兰山是边疆要塞,通往萧关的道路已经荒芜。沿途无数的城池不再是汉家疆土,回头看看曾经的风景,已变得陌生而遥远。谁能想到恢复河湟地区的良策呢?
去完善
释义
1. 乌延: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名,这里代指边疆地区。
2. 沙堆:沙漠中的沙丘或沙山。
3. 月沉:月亮落下,形容夜晚降临。
4. 鸿雁:大雁,是一种迁徙的候鸟。
5.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产生的浓烟。
6. 戎疆:边疆,指靠近边境的地区。
7. 萧关:古关隘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
8. 异域:他乡,这里指非汉族地区的风光。
9. 河湟:即湟水流域,在今青海省东部,这里曾是汉代西陲重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顾非熊在边疆出塞时的感慨和忧国忧民之心。首句“塞山行尽到乌延”描绘了诗人行进在漫漫边防线的情景,表达了边疆之地的辽阔与荒凉。接着的“万顷沙堆见极边”则进一步描述了边疆地带的无垠沙丘以及诗人所见的边界景象。
第二联“河上月沉鸿雁起”描绘了诗人在黄河边上的所见:月亮渐渐落下,天空中飞起了大雁,这无疑是深秋或初冬的景象,意味着边境的寒冷和荒芜。而紧接着的“此处游人堪下泪”则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第三联“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中,“贺兰山”和“萧关”都是古代边防线上的重要地点,这里诗人借用这些地名来说明边疆地带的苍凉和艰辛。而“无限城池非汉界”则表明在漫长的边境线上,有许多地方已经不属于汉朝的领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疆土沦丧的痛惜之情。
最后两句“回望风光成异域,谁能献计复河湟”则更是诗人直面国土丧失现状的哀叹。他想象着从前的美好风光如今已成异域,不禁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同时,诗人热切地呼唤有才能的人能够为国家献计献策,重新收复河湟失地。整首诗以其雄浑悲壮的笔调展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忠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顾非熊(795-854),唐朝文人,以诗著称,官至大理寺司直、凤翔节度推官。其生平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唐顺宗、宪宗、穆宗和敬宗时期。《出塞即事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顾非熊生活的时期,唐朝国势日渐衰弱,边疆问题日益严重。此时边患的主要来源是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由于边防的松弛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唐朝的军事力量已不足以应对这些外患。这种局势使得唐朝政府不得不采取妥协政策,通过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和亲等方式来维持边境的安宁。
顾非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边防官员,亲眼目睹了边疆地区的动荡不安。他在《出塞即事二首》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两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民族和睦的追求。在第一首诗中,顾非熊描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战争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深思熟虑;而在第二首诗中,他则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寄托了对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