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山和程大卿师孟
东山十里复溪流,远客时时骋望愁。
泉近榴花深洞口,亭开狮子旧峰头。
一州旗色天边出,三馆芸香海上留。
南北共歌公所憩,独嗟无计共英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面十里的山路上又见小溪流淌,远方的来客时常望着风景感到忧愁。泉水靠近榴花的深处和洞口,亭子建在狮子的老山峰之上。一州的旗帜在天际出现,三馆的书香飘散在海洋之间。南北共同歌唱纪念您的停留,只遗憾无法与您一起畅游共赏这美景。
去完善
释义
1. 东山:地名,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南。
2. 程大卿师孟:即程颐,字师孟,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3. 十里:约数,表示距离较远。
4. 溪流:指山间的溪水。
5. 骋望愁:谓眺望远方而心生忧愁。
6. 泉近:靠近泉水的地方。
7. 榴花:石榴花,此处指代六月。
8. 洞口:山洞的入口。
9. 狮子旧峰头:形容山峰的形状像狮子。
10. 一州旗色:指滁州州的州旗。
11. 三馆芸香:指州学、儒学、道学的书卷香气。
12. 海上留:形容书香飘散到远方。
13. 南北共歌:指北往南来的人共同歌唱。
14. 公所憩:指程颐曾经在此地休息。
15. 无计:无法。
16. 英游:才德出众的朋友,此处指程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诗歌。诗人以东山为背景,通过对山间的溪流、榴花、泉水、亭台以及周围的风景进行描绘,展现了东山的优美风光。同时,诗中提到的“一州旗色”与“三馆芸香”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共享美景的心情。整首诗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人文情感的抒发,体现出诗人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东山和程大卿师孟》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许将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1070年至1085年之间。在这期间,许将曾任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要职,积极参与朝廷政务,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北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发展为官方正统,士人学者崇尚古文运动,强调道德教化和经世致用。许将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文人,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许将在游东山时,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社会景象,感慨万千。他回想起自己与程大卿(师孟)共事的点点滴滴,不禁心生敬意。因此,他以和诗的形式,表达了对程大卿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许将作为一代文宗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