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禅寺
峭壁半寒空,丛林甲海东。
荡深无过雁,湫小有游龙。
屏石高三面,楼峰更一重。
客心留不得,归听晓霜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陡峭的山崖半嵌在寒冷的天空中,丛生的树林覆盖了海的尽头。
波动的深海里找不到过路的候鸟,水潭虽小却有悠游的游龙。
屏风一样的巨石三面环绕,高楼的顶部更有重重的一层。
客居之心却无法挽留,只能回归去聆听那清晨霜冻时的钟声。
去完善
释义
1. 峭壁:陡峭的山壁;形容地势险要。
2. 半寒空:指山壁高处空气寒冷。
3. 丛林:密集的树木;这里指森林。
4. 甲海:位于海边;甲意为位居第一。
5. 荡深:指水域深邃。
6. 无过雁:没有大雁飞过。
7. 湫小:指水潭小而深。
8. 有游龙:传说中地底潜藏的水怪。
9. 屏石:石屏风,指山势如同屏风。
10. 三面:三面环绕。
11. 楼峰:指高耸的峰顶上的楼宇。
12. 更一重:又上一层。
13. 客心:游子的思绪。
14. 留不得:无法停留。
15. 归听:回去倾听。
16. 晓霜钟:清晨的霜冻和钟声。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峭壁”开篇,刻画出能仁禅寺的险峻和威严,同时也表达了自身对禅修境界的追求。“丛林甲海东”则描绘了禅寺周围的自然环境,那片丛林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映衬出禅寺的宁静与平和。而“荡深无过雁,湫小有游龙”则是诗人对禅寺周边的观察,他看到了深邃的水域中并没有大雁飞过,只有小小的水潭中游动着小龙,暗示着禅寺周边环境的静谧,同时“游龙”也寓意着禅宗的精神自由。
接下来的两句“屏石高三面,楼峰更一重”描述的是能仁禅寺的建筑特点。屏石的高耸象征着佛家信仰的坚定不移,而楼峰的重叠则意味着禅宗精神的深厚积淀。在欣赏完禅寺的美景后,诗人在最后两句抒发了感慨:“客心留不得,归听晓霜钟。”虽然风景迷人,但是游客终究还是要离开,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但他仍然希望能够带着从禅寺领悟到的智慧与平静回到尘世之中,通过晓霜钟的钟声提醒自己勿忘初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能仁禅寺》是宋代诗人许将在嘉祐四年(1059年)游览能仁禅寺后创作的。许将,字冲元,江苏人,自幼聪颖过人,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这首诗歌表达了许将对禅宗哲学的思考以及能仁禅寺的崇敬之情。
在诗中描绘的岁月里,中国正处于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朝廷以儒学为主,倡导文治,文人墨客盛行,佛教和道教在社会上也有广泛的信众基础。许将在这一时期步入官场,作为朝廷重臣的他一直关注着国家政事和社会民生。
许将在这首诗中表现出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思考,反映出他在这一时期对人生的领悟和体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禅宗哲学的欣赏和对能仁禅寺的敬仰。这首诗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传递出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以及对禅宗哲学的关注和探索。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