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清富庵

标题包含
清富庵
一衲缠身便有余,乱山深处卜幽居。 举头物物皆呈露,试问金多得似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协,字子献,号云庄,南宋诗人。他是江西南丰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同时代。 曾协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追求文学的热情。他的诗歌创作丰富多样,既...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身穿一袭僧袍已觉富足,在乱山深处寻找隐居之地。抬头看万物都显露其中,试问金子难道比这还宝贵吗?
去完善
释义
1. 庵:佛教建筑的名称,通常为小型住所或休息场所。 2. 衲:僧衣,此处指代僧人。 3. 物物:每样东西,所有事物。 4. 金多:荣华富贵。 5. 似无:好像没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清富庵”,描述了诗人眼中的隐居生活。首句中的“一衲缠身便有余”,写的是诗人在深山之中过着简朴的修行生活,仅以一身僧袍就能满足日常所需,体现了诗人的淡泊名利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次句“乱山深处卜幽居”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选择的隐居之地——位于纷乱群山之中的宁静小径,这是一个远离尘世纷扰、寻求心灵安宁的理想场所。 接下来的两句“举头物物皆呈露,试问金多得似无”则是诗人对于大自然、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在诗人看来,抬头所见到的自然万物都呈现出一种淳朴而又本真的面貌,这让他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在这广袤的宇宙之中,相比于无尽的天地万物,个人的财富和世俗的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度思考和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待人生的豁达态度,即不拘泥于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与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富庵》是南宋诗人曾协的一首描绘山间幽静景色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之间。 在这一时期,曾协生活在战乱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在江西崇仁度过了一段隐居生活,力求保持内心的宁静。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战乱不断,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文人墨客选择归隐山林,追求心灵的平静。曾协在这样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描绘清幽山水的诗篇,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