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京乐
岁华惯,每到和风丽日欢再理。
为妙歌新调,粲然一曲,千金轻费。
记夜阑沈醉。
更衣换酒珠玑委。
怅画烛摇影,易积银盘红泪。
向笙歌底。
问何人、能道平生,聚合欢娱,离别兴味。
谁怜露浥烟笼,尽栽培、艳桃秾李。
谩萦牵,空坐隔千山,情遥万水。
纵有丹青笔,应难摹画憔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岁月悠长,每到春光明媚的日子就欢快无比。美妙的歌声和新调的曲子,如同千金般珍贵。记得那个夜晚沉醉不已,更衣换酒珠光宝气。可惜那烛光摇曳的影子,仿佛堆积着银盘上的红色泪水。在笙歌中询问,有谁能够诉说平生的欢聚和别离的情感。谁能怜悯那露水湿润烟雾笼罩的花朵,那些美丽娇艳的桃李呢?无端地牵挂,隔着千山万水无法靠近。即使拥有丹青妙笔,也难以描绘出这憔悴的模样。
去完善
释义
1. "还京乐":词牌名,原是隋朝时期的曲调,后来成为词牌名。
2. "岁华":年华,时间。
3. "惯":习以为常。
4. "和风丽日":风和日丽的天气。
5. "欢再理":指再次享受欢乐时光。
6. "妙歌新调":美妙的歌声和新颖的曲调。
7. "粲然":鲜明、明亮的样子。
8. "千金轻费":形容花费很多钱,但并不在乎。
9. "夜阑":夜深的时候。
10. "沈醉":沉醉,沉迷在某种状态中。
11. "更衣换酒":更换衣服,换用美酒,指不断更新享受。
12. "珠玑委":表示浪费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13. "画烛":一种描绘花纹的蜡烛。
14. "摇影":摇曳的影子。
15. "银盘":银制的盘子。
16. "红泪":红色的泪珠,这里指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红色蜡油。
17. "笙歌":吹笙唱歌,指音乐歌舞。
18. "向笙歌底":在音乐歌舞之中。
19. "平生":一生,一辈子。
20. "聚合":聚会、相聚。
21. "离别":分离、告别。
22. "兴味":兴趣、兴致。
23. "露浥烟笼":形容花朵娇嫩欲滴的状态。
24. "艳桃秾李":比喻美丽的花朵。
25. "谩萦牵":徒劳无益地牵挂。
26. "丹青笔":绘画用的毛笔。
27. "应难":应该很难。
28. "憔悴":形容枯瘦的样子,这里形容情感上的痛苦。
去完善
赏析
《还京乐》是一首描绘离别之情和感叹人生聚散无常的宋词。词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和风丽日、妙歌新调、画烛摇影等生动场景,展现了人们欢娱时的快乐时光以及离别的哀愁。其中“问何人、能道平生,聚合欢娱,离别兴味”一句,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与无奈。而最后一句“纵有丹青笔,应难摹画憔悴”则传达出即使技艺高超的画师也难以描绘出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一深意。整首词婉转动人,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离别之痛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还京乐》是宋代词人方千里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公元11世纪。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元宵节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方千里作为南宋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流亡至江南地区。这使得他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国土分裂。方千里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大量反映家国情怀的词作。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
在这首《还京乐》中,方千里通过描述元宵夜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花灯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哀愁的氛围。这首词不仅反映了方千里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共同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