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海棠)
锦城春色移根,丽姿迥压江南地。琼酥拂脸,彩云满袖,群芳羞避。双燕来时,暮寒庭院,雨藏烟闭。正□□未足,宫妆尚怯,还轻洒胭脂泪。
长是欢游花底。怕东风、陡成怨吹。高烧银烛,梁州催按,歌声渐起。绿态多慵,红情不语,动摇人意。算吴宫独步,昭阳第一,可依稀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
成都美丽的春天将植物移植,艳丽的风姿远远超过江南地区。光滑如脂的手触摸脸庞,彩云般的袖子装满花朵,所有的花儿都害羞得躲开。燕子归来时,暮春的庭院显得寒冷,雨水与烟雾一起消失。正在此时,衣服上的花纹还不够精美,宫廷的妆容也显得单薄,还需要轻轻地涂抹上胭脂。
总是在花间愉快地游玩。害怕东风突然变成悲哀的风。点燃明亮的蜡烛,催促人们开始唱起梁州的歌曲,歌声渐渐响起。绿色的体态显得慵懒,红色的情感沉默不语,它们都让人心动。计算起来,独自走在吴宫中的女子,昭阳最美的女子,可以与这些花儿比拟。
去完善
释义
1. 锦城:即成都,因有著名蜀锦而得此名。
2. 丽姿迥压江南地:丽姿,指海棠的美丽姿态;迥压,明显胜过;江南地,江南地区的其他花卉。
3. 琼酥拂脸,彩云满袖:琼酥,形容花朵洁白如玉;彩云,指花瓣如云般繁茂。
4. 群芳羞避:群芳,各种花卉;羞避,害羞地避开。
5. 双燕来时,暮寒庭院,雨藏烟闭:描述春天的景象。
6. 正**未足,宫妆尚怯,还轻洒胭脂泪:**处原文缺失;宫妆,宫廷风格的妆容;胭脂泪,比喻花瓣上的露珠。
7. 长是欢游花底:经常欢愉地在花海中游逛。
8. 怕东风、陡成怨吹:怕东风,担忧春风到来;陡成怨吹,突然变成令人哀愁的春风。
9. 高烧银烛,梁州催按,歌声渐起:描述宴会场景。
10. 绿态多慵,红情不语,动摇人意:绿态,绿色的枝叶;红情,红色的花朵;慵,懒散的样子;动摇人意,让人心情动摇。
11. 算吴宫独步,昭阳第一,可依稀比:吴宫,春秋时期吴国的宫殿,这里借指苏州园林;昭阳,西汉宫殿名,这里代指赵构的皇宫;第一,最优秀的意思;可依稀比,还可以隐约相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与优雅,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花海画卷。词的上阙描述了海棠花的生长环境和美丽姿态。“锦城春色移根”一句,点明了海棠的出生地——美丽的锦城。接着用“丽姿迥压江南地”来形容海棠花的美丽超过了江南地区所有的花卉。接下来,作者以“琼酥拂脸,彩云满袖”进一步刻画了海棠花的美丽姿态,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紧接着又通过“群芳羞避”表达了对海棠花的赞美,突出了其独特魅力。下阙则是对海棠花的美好祝愿以及惋惜之情。“长是欢游花底”意味着海棠花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欢乐时光。而“怕东风、陡成怨吹”则是表达了作者对花期短暂的感慨,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接下来的“高烧银烛,梁州催按,歌声渐起”,暗示了人们欢聚一堂,欣赏海棠花开的美景。结尾处,作者通过比较海棠花在吴宫和昭阳的地位,更加突显了海棠花的美丽和重要性。整首词既表现了海棠花的美丽,又传达出作者对短暂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龙吟(海棠)》是宋代词人方千里的一首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49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方千里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南宋,他是一位失意的文人,曾尝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未能如愿。他在日常生活中,以诗词歌赋为寄托,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失意之志。
在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国家面临外族入侵的危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遍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文学作品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方千里的这首《水龙吟(海棠)》,通过对海棠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海棠花象征着美丽、高贵,但在现实中却容易凋零,这与作者的处境和心境相呼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