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贡院举梁八咏 其八
策足巍科亦漫然,当知致远识为先。
丁宁莫负梅溪祝,名节岧峣共勉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策马前行需有高远的目标,要深知见识才是关键。
要记住不要辜负了梅溪的祝愿,共同在名节的峰巅上努力向前。
去完善
释义
1. "策足":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策足而行",意为跋涉前行。这里指进士及第之后的前进之路。
2. "巍科":科举制度中试成绩显赫的名次或科目。这里指进士及第后的显要地位。
3. "漫然":无目的、无计划地随意前行。这里指漫不经心地看待功名。
4. "当知":应知道,应该明白。
5. "致远":达到长远的目标。这里指成就长远的功名。
6. "识":认识,辨别。这里指对功名的认识和态度。
7. "丁宁":嘱咐,叮嘱。
8. "梅溪祝":祝梅溪是宋朝著名文人,此处可能指祝梅溪关于读书做人方面的劝勉。
9. "名节":名誉气节。
10. "岧峣":高耸的样子。
11. "旃":助词,表示强调语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真德秀在泉州贡院任职时所作,以“举梁八咏”为题,描述了贡院的生活和感受。其中第八首则表达了他对于选拔人才的看法和对学生的期许。
诗中,真德秀认为取得巍科功名并不值得过分炫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卓识。他告诫学生们要珍惜梅溪的祝福,共同努力攀登学术的高峰。这里,“梅溪”是指宋代著名学者王梅溪,他以博学多识著称,真德秀以此比喻学术的广博和高深。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真德秀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对学生的期许,强调学生应该努力追求知识,具备远大的见识,共同勉励,以求成为名节高尚的人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泉州贡院举梁八咏 其八》是南宋诗人真德秀创作的一首描绘科举考试场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
在真德秀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的科举制度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选拔人才的局限性、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等。真德秀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诗歌中通过对科举考试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对士人精神的反思。
在这个时期,真德秀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亲身经历过科举制度的运作,目睹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士人的堕落。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忧虑。
总之,真德秀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举制度虽然为国家和个人提供了上升的阶梯,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真德秀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士人精神的呼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