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黄野人庵

标题包含
黄野人庵
至人隠洞天,苍苔满涧石。 长啸响空岩,咫尺云雾隔。 白鹤未归来,何以慰晨夕。 流泉自涓涓,秋宵山月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至人在隐洞天,青苔布满涧石。 长啸回响在空岩,距离咫尺却被云雾隔断。 白鹤尚未归来,如何慰藉早晚。 流淌的泉水潺潺声,秋天的夜晚山月皎洁如白。
去完善
释义
1. "黄野人庵":黄野人指隐居的道士,此诗描绘了他们在深山中修炼生活的情景。 2. "至人":古代用以称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3. "洞天":道家传说中的神仙居处,这里借指隐士居住的山洞。 4. "苍苔":青苔,多生在地上潮湿之处,这里形容山涧边满布着青苔。 5. "长啸":古人认为通过深呼吸发出长而响的声音可以养生祛病,此处表达了隐士在山中的愉悦心情。 6. "咫尺":形容距离近。 7. "云雾":山上常有的景象,这里形容隐士住处环境的静谧。 8. "白鹤":一种水鸟,古人认为其有灵性,这里象征仙人的坐骑或指代仙人。 9. "晨夕":泛指日常活动。 10. "流泉":流动的泉水。 11. "涓涓":细水长流的样子。 12. "秋宵":秋天的夜晚。 13. "山月":山中月亮的光芒。
去完善
赏析
《黄野人庵》这首诗歌以诗人的视角描绘了隐士黄野人在山洞中生活的情景。诗人首先描述了黄野人隐居的山洞,通过“苍苔满涧石”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山洞中的自然景象,感受到山洞的幽静和岁月的沉淀。接下来,诗人通过“长啸响空岩,咫尺云雾隔”两句,形象地展现了黄野人在山洞中的生活状态:他常常在山洞中放声高歌,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而他的生活却与尘世相隔不远,仿佛只有一层云雾的距离。 随后,诗人以“白鹤未归来,何以慰晨夕。”这两句表达了对黄野人的关切之情。诗人担忧的是,虽然黄野人在山洞中过着宁静的生活,但他心中仍然牵挂着远方的家人和朋友,尤其是那只没有归来的白鹤。这体现了诗人对黄野人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 最后,诗人以“流泉自涓涓,秋宵山月白。”两句收尾,再一次展示了黄野人所处环境的优美与宁静。诗人通过描绘山泉水不断流淌、夜晚明亮的月光,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同时也体会到黄野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得到了彻底的净化和安宁。 总之,《黄野人庵》这首诗通过对黄野人的描述以及周围环境的渲染,成功地传达出诗人向往宁静、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人也揭示了隐士生活中那份内心的孤独和无尽的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野人庵》是明朝诗人郑康佐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这是明朝中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郑康佐,字子良,号无逸,广东潮阳人。他曾任山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明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然而,在这个看似和平的时代,郑康佐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的矛盾和弊端。他以“黄野人庵”为背景,通过描绘黄野人的形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诗中的黄野人,是一个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他生活在荒山野谷之中,与世无争,过着清静自在的生活。这与郑康佐本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郑康佐曾担任官职,但他对官场的腐败现象深感痛心,于是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与黄野人相似的隐逸生活。 这首诗反映出了郑康佐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他用黄野人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郑康佐的才情,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