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庵谒先君寺丞诗
清癯野鹤姿,问道羽衣客。
白云濯飞泉,青霞窥裂石。
闲猿啸清晓,药鸟鸣日夕。
幽人不可见,百拜访遗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形消瘦如仙鹤,访道求贤的隐士。
飘荡在白云间的清泉,青霞映衬下的山岩裂缝。
清晨时分,悠闲的猴子嘶吼着;黄昏时分,采药的鸟儿欢叫着。
那位高人已难寻觅,诸多拜访都无痕迹可寻。
去完善
释义
1. 清癯:指清瘦的样子。
2. 野鹤:指在野外的仙鹤,这里用来比喻先君的形象。
3. 问道:请教道理、学问。
4. 羽衣客:穿羽衣的仙人。这里借指先君。
5. 濯:洗涤。
6. 飞泉:从高处流下的泉水。
7. 青霞:青云,喻指高远之处。
8. 裂石:开凿岩石。
9. 闲猿:悠闲的猴子。
10. 啸:高声呼叫。
11. 药鸟:鸟名,相传这种鸟叫声响亮,人们把它当作治愈疾病的吉祥之鸟。
12. 日夕:傍晚时分。
13. 幽人:隐士。
14. 百访:多次探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访古寻幽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先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山川景色的赞美。首先,诗人以“清癯野鹤姿”比喻先君的形象,表现出先君的高雅气质和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接下来,通过“问道羽衣客”传达了诗人探访先君足迹的心愿和对先君遗风的向往。
在描写自然环境时,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白云濯飞泉,青霞窥裂石”,形象地展现了山中瀑布流水、石缝间透出的青霞等景色,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这些自然景象也与诗人寻找先君痕迹的主题相辉映,营造出一种肃穆、幽静的氛围。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动物元素,如“闲猿啸清晓,药鸟鸣日夕”,通过描绘清晨的猿猴啼鸣和傍晚的药鸟鸣唱,衬托出白云庵的宁静与清幽。这种写法既丰富了画面,又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情趣。
最后,在表达对先君的怀念之情时,诗人采用了“幽人不可见,百拜访遗迹”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自己渴望拜谒先君的心情以及无法觅得先君踪迹的无奈。整首诗既有对先君的敬仰,也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云庵谒先君寺丞诗是南宋诗人郑康佐的作品,创作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北方的辽金政权和南方的南宋政权分裂对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借诗歌表达对故土的热爱和对民族分裂的不满。
郑康佐生于南宋时期的福建武夷山,曾任职于南宋朝廷,后因战乱回到家乡。他在家乡的生活环境中,常常游览山水,凭吊古迹,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在这首《白云庵谒先君寺丞诗》中,他以白云庵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先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寓含着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分裂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