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山房
又作西城半日留,短筇筋力试山游。爱随云气穿仙掌,笑插花枝上佛头。三面城根三面水,一层树杪一层楼。人情那得能知足,好景多贪极目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日在西城逗留了半日,我试着用竹杖去攀爬这座小山。我喜欢追逐云朵穿越山峰的感觉,喜欢笑着在佛头周围插上花枝。这里的三面都是城墙和河流,每一层树枝后面都有一座建筑。人啊,永远不能感到满足,总是贪婪地想要看到更多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城:指的是古代城市的西部地区,这里可能是指当时诗人在的地区的西部。
2. 短筇(qiú):竹杖,这里诗人以短筇代指自己。
3. 筋力:体力,力量。
4. 山游:游览山水。
5. 仙掌:古人以手掌象征仙人,这里可能指的是天上的云彩形状像神仙的手掌。
6. 花枝上佛头:形容鲜花盛开的样子。
7. 人情:指人的欲望或需求。
8. 极目收:极力远望,欣赏美丽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大石山房》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西山访游的经历,展现出一幅优美、宁静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知足的道理。在诗人眼中,生活中的美好时光莫过于漫步山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诗的首联“又作西城半日留,短筇筋力试山游”,表达了诗人对此次游历的喜爱之情。他以竹杖为伴,探求山中的美丽风光,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颔联“爱随云气穿仙掌,笑插花枝上佛头”,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置身于山间的愉悦心情。他如同仙人一般,徜徉在云端,品味着这美丽的景致。同时,他也戏谑地在枝头插上鲜花,以此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颈联“三面城根三面水,一层树杪一层楼”,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山川湖泊的景象。诗人站在高处俯瞰,所见之景如同一幅水墨画:城郭、湖水、树木和楼阁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
尾联“人情那得能知足,好景多贪极目收”,是诗人的点睛之笔。在这美好的时刻,诗人提醒我们,人生应该学会知足,因为风景再好也有尽头。我们需要珍惜当下,尽情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石山房》是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左右。在这时期,查慎行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出京,来到安徽宁国府任职,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时正值清朝初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实行宽仁政策,使得国家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这一时期的文人却面临着人生和命运的考验,他们在追求功名、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人生的失意和困惑。
在这样的背景下,查慎行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才情,通过描绘大石山房的风景,表达了他在政治失意时的无奈与惆怅。诗中通过对山房周围环境的描绘,如“岚气湿衣袖”、“群峰抱山郭”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诗人也在诗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渴望,如“乡思令人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