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耷山人诗
人谓狂生本不狂,漆身吞炭事何常?
乱余宾客搜亡命,赦后英雄耻故乡。
宝剑尘封三尺水,麻鞵寒踏九州霜。
随身一掬澜翻泪,不哭穷途哭战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说狂士本来并不疯狂,油漆身体和吞炭的事也属寻常。乱世之中的宾客寻找亡命之徒,大赦之后英雄耻于回归故乡。宝剑被尘土覆盖,像是静卧于三尺深的水底;麻鞋寒冷,踏过九州的霜雪。狂士随身携带那一捧激动的泪水,不是为穷途末路而哭,而是为战场的悲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白耷山人:指诗人周亮工,字元亮,号白耷山人。
2. 漆身吞炭:战国时,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漆身吞炭改变容貌,以避追杀。这里是形容周亮工在乱世中的艰苦经历。
3. 乱余宾客:指在战乱中失去家园的宾客。
4. 赦后英雄:指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的英雄。
5. 三尺水:形容剑未出鞘,比喻才未被用。
6. 麻鞵:草鞋。
7. 一掬:一手掌握的量,这里形容泪水之多。
8. 澜翻:波浪翻滚,形容泪水的汹涌。
9. 穷途:无路可走的地方,这里指困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战争的悲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首联写白耷山人的狂态并非真狂,其漆身吞炭的事迹也并非寻常。颔联写战乱后宾客四处逃亡,赦免后的英雄却因战争而感到耻辱,不愿回故乡。颈联写宝剑尘封已久,履寒霜而行的麻鞋踩过九州大地。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悲痛之情,不是为个人困苦,而是为国家战乱的悲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白耷山人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在这个时期,查慎行的父亲查嗣庭因为文字狱案受到牵连,全家被流放至东北边疆。查慎行也因此放弃了科举功名,开始了漫长的漫游生涯。
在这段时间里,查慎行接触到了许多民间的疾苦和官场的腐败,这使得他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转向了现实主义,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在《读白耷山人诗》中,查慎行通过对白耷山人诗歌的欣赏,表达了自己对文人风骨和独立精神的敬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此外,康熙年间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例如,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都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查慎行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的作品既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现实,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