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芦花

标题包含
芦花
冗花焦叶袅风漪,乱展江乡白渺弥。 两岸水枯鸥宿处,一天雪衮鴈衔时。 羌儿削管吹边远,淮俗编帘障屋危。 岂特絮毡堪御冻,津头拾取作薪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花儿繁多烧焦了叶子,随风起舞波光粼粼;江河的两岸满是白雪,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河水干涸,海鸥在岸边歇息,天空飘着大雪,大雁在空中飞翔。远方的羌人吹起了笛子,淮河一带的居民挂起了窗帘抵挡风雪。 这不只保暖的毡子可以抵御寒冷,还可以在渡口捡拾来当柴火煮饭。
去完善
释义
1. 芦花:指芦苇的花,又称苇花。 2. 冗花:茂盛的花朵。冗,繁盛的样子。 3. 焦叶:干枯的叶子。焦,干燥。 4. 袅风漪:随风摇曳的水波。袅,摇曳不定;风漪,风吹起的涟漪。 5. 白渺弥:形容芦花的白色和广泛分布。渺弥,形容广阔无边。 6. 水枯:指江水干涸。 7. 鸥宿处:鸥鸟栖息的地方。 8. 雪衮:像雪花一样的大雁。衮,这里指大雁飞翔。 9. 雁衔时:大雁群在空中飞翔的时候。 10. 羌儿:指居住在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 11. 削管:制作乐器的过程。这里指用竹子制作笛子等乐器。 12. 吹边远:在远方吹响音乐。 13. 淮俗:淮河流域的风俗习惯。 14. 编帘:编织竹帘。 15. 障屋危:保护房屋免受风寒侵袭。 16. 絮毡:用棉絮制成的毛毡。 17. 御冻:抵御寒冷。 18. 津头:渡口。 19. 拾取:捡起来。 20. 作薪炊:用作柴火烧煮食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芦花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芦花的美景、生机以及蕴藏的深远意义一一呈现。从远观的“袅风漪”到近赏的“白渺弥”,再到身处其间的观感体验:水枯处的鸥鸟栖息、雪絮般的雁群翱翔。全诗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画面感,使人心旷神怡。同时,诗人还提及了芦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作为御寒的棉絮和燃料来源,表达了人们对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芦花》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董嗣杲之手,创作于公元1256年左右。 在董嗣杲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对外无力抗金,对内则贪污腐败、民不聊生。他虽然博学多才,却因种种原因科举失利,未能进入仕途。这种失意的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董嗣杲的家乡在浙江省瑞安市,那里江河湖泊众多,芦苇丛生。每逢秋天,芦花盛开,景象壮观。他常常在闲暇之余来到江边,欣赏那片随风飘荡的芦花,感受自然之美。然而,眼前的美景并没有让他忘记国家的困境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借用芦花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