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竹子如同描绘出佳人梳妆的景象,柳枝低垂仿佛有马儿经过,靠着栏杆以山水画为基础构图。这美丽的山色景色是谁来命名的呢?原来是楼前的雁子用斜线书写出来的。春风将夕阳送到山下,一起呈现出旧日的寒冷和傍晚微醺的感觉。自从陷入沉思以来,能够陪着你在花前的时光已经不多了,顿时感到自己的衰老。
哀伤春光并非在高楼之上,而是在灯光下的枕头上,雨滴外的熏炉旁。害怕停泊游船,临水却无法面对这清雅的模样。红色的花瓣如果飘落到西湖的水面,搅动翠绿的波浪,总是让鱼儿忧愁不已。不要再来了,吹尽所有的花瓣,眼中只剩下那漫无边际的芳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丰乐楼:即丰乐亭,位于浙江杭州,为南宋临安的著名景点之一。
2. 修竹凝妆:形容美女倚靠着竹林化妆。
3. 垂杨驻马:骑马停在垂杨柳下。
4. 阑:栏杆。
5. 山色谁题:谁能将这美丽的山色描绘出来。
6. 楼前有雁斜书:指楼前的雁群如同书写般排列。
7. 东风紧送斜阳下:春风强劲,将夕阳渐渐送下地平线。
8. 自消凝:独自神伤。
9. 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这里比喻自己因年老而失去风采。
10. 伤春:表达伤感的春日之情。
11. 灯前攲枕:在灯光前靠着枕头。
12. 雨外熏炉:形容温暖的环境。
13. 怕舣游船:害怕划船游览。
14. 清臞:瘦弱的样子。
15. 飞红:凋谢的花朵。
16. 翠澜:绿色的波澜,这里指湖水。
17. 愁鱼:指鱼儿在水中感到忧愁。
18. 香绵:指柳絮。
19. 泪满平芜:泪水洒满原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与结构独具匠心。开篇写修竹、垂杨、凭栏等景色,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卷。随后将山色比作题诗,用“楼前有雁斜书”赋予画面以动态感。接下来两句通过对东风和斜阳的描绘,传达出时间的流逝和作者的惆怅之情。紧接着一句“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表现出作者因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的悲伤情绪。
下片转向对伤春的描绘,由高楼转向灯前、雨外,显示出作者的思绪在不断地变化。同时,用“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表达了对游船上美丽景色的担忧,以及对清澈水流的喜爱。接着两句“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借用红色的花瓣和忧愁的鱼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最后一句“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借棉花和泪水表达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词以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结构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起伏变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46年左右,正值宋理宗时期,当时的南宋王朝处于金朝、蒙古的侵略之下,国家局势紧张。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吴文英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过中央官吏,但因战乱和政局不稳,辞官回乡。这期间,他常常流连于歌楼酒肆,与诗友们赋诗饮酒,以此抒发胸中的愤懑和不平。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复杂而动荡。一方面,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北方的金朝和蒙古势力对南宋构成巨大威胁。在这种环境下,词人们常以诗歌寄托忧国忧民之情。这首《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正是反映了吴文英在这一时期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