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坊
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踟躇。
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五马:这里指五位使者,古代使者出行,例由五匹马拉车,故称。相传西汉末年时,弘农郡太守杨蟠出任会稽郡太守,他到任后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徐州牧,当他的前任官吏将绶带给他时,连路边的乞丐都为他落泪。所以,后来人们以“五马”作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相传:流传下来的说法;传说。
曾:以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此:这里,这个地方。
立:站立。
踟蹰:犹豫,徘徊。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
人爱:受到人们的喜爱。
使君:汉代以后对刺史或太守的称呼。
好:美好,优点。
换鹅:相传晋王羲之喜鹅,山阴(今浙江绍兴)一道士用所养群鹅换王右军所写的《道德经》。事见《晋书·王羲之传》。后用为书画换物的典故。
去完善
赏析
《五马坊》是一首描绘古代官吏形象和民间传说的诗作。首句“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踟躇”中,诗人以“五马”这一典故开篇,展现了官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在这里,五马是指古代的五种马车,代表了官员的身份与地位,而“曾此立踟躇”则描述了这些官员在此地停留徘徊的情景。
接下来的两句“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对官员的敬仰之情。“人爱使君好”表达了百姓对贤能官员的喜爱和尊敬,他们以品格和能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换鹅非俗书”则是用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传说来衬托官员的风雅气质。相传王羲之喜欢书法,有一次看到一位道士养的一群鹅姿态优美,于是想以自己写的《道德经》来换取这群鹅,这个典故表现了官员的高尚情趣和对艺术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马坊》是北宋诗人杨蟠所作的一首描绘马匹与战事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宋朝国力逐渐衰弱,周边游牧民族纷纷对中原发动侵略战争,如辽、西夏等。这使得当时的民众生活动荡不安,对外敌的忧惧和对自己的期许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忧虑情绪。
作者杨蟠身处这一时期,眼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他的忧国忧民情怀写下了许多表达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关切之情。《五马坊》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的“五马坊”指的是古代边疆的军事要塞,这里的马匹是为了供应前线士兵的战马。诗中通过对战马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将士们英勇抗敌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