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思訦之官鳌峰
我如汝年时,昉问便江戍。
选穽如海深,望洋吁可怖。
汝今亦宜教,去作鳌峰主。
有民环百里,待汝字而抚。
何以奉宽条,何以抚黎庶。
惟公则生明,平心阅牒诉。
惟廉则寡过,莫受脂膏污。
惟勤则集事,慎勿习逸豫。
惟俭可无求,只学我清苦。
持此四字符,便是作县谱。
去家三百里,两地无多路。
安问来与往,时走一健步。
居官而民宜,暌隔非所虑。
三年课最归,可以见君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我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曾去江边询问探寻。
社会如同大海般深邃,令人恐惧不已。
如今你应该教导他人,成为鳌峰的主人。
那里的百姓环绕百里,等待你的引导和安抚。
如何践行宽容之道,抚慰百姓的心?
唯有公正才能让事物变得明晰,用平和的心态审阅诉讼。
唯有廉洁才能减少过错,不受利益诱惑。
唯有勤奋才能成就事业,避免沉迷安逸。
唯有节俭才能无所欲求,像我一样清苦。
坚持这四个原则,就是做县令的基本准则。
离家三百里,两地之间没有太多的路程。
无论是来还是往,只需走一段健康的路。
当官就要为人民服务,不需要担心分离。
三年后取得最好的成绩,就可以面见君主和父亲了。
去完善
释义
1. 思訦:诗人友人,名字含义暂无确切解释,可能是古人的名字,或与生平事迹有关;
2. 之:动词,到……去;
3. 官:担任官职;
4. 鳌峰:地名,具体指哪个地方暂无法确定;
5. 我如汝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6. 昉问:开始询问;
7. 便江戍:一种地域概念或行政单位;
8. 选穽:比喻选拔官员的途径;
9. 海深:比喻竞争激烈;
10. 望洋吁可怖:看到大海感到害怕;
11. 教:教诲,教导;
12. 去:离开;
13. 作:做,担任;
14. 有民环百里:形容百姓众多;
15. 待汝字而抚:等待你来安抚他们;
16. 奉宽条:遵循宽松的法律;
17. 抚黎庶:抚慰百姓;
18. 惟公则生明:只有公正无私才能使人心明亮;
19. 阅牒诉:阅读公文,了解诉讼案情;
20. 惟廉则寡过:只有廉洁才能少犯错误;
21. 莫受脂膏污:不要接受任何贿赂;
22. 惟勤则集事:只有勤奋才能把事情做好;
23. 慎勿习逸豫:谨慎不要养成贪图安逸的习惯;
24. 惟俭可无求:只有节俭才不会有所追求;
25. 只学我清苦:只需学习我这样艰苦朴素的生活;
26. 四字符:四种行为准则;
27. 便是作县谱:这就是做县令的方法;
28. 去家三百里:离家三百里的地方;
29. 无多路:没有多远的路程;
30. 安问来与往:不管来还是去;
31. 时走一健步:经常步行;
32. 居官而民宜:当官就要为民办实事;
33. 暌隔非所虑:相隔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
34. 三年课最归: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就可以回家了;
35. 可以见君父:可以向君王汇报工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往任县令的鼓励与期许。首联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说明从政道路的艰辛。颔联则劝勉友人做好鳌峰县的主管,领导人民,实现教化之功。
接下来的数联,作者列举了四个关键词:公正、廉洁、勤奋和节俭,并勉励友人以此为指导原则治理地方政务,为人民服务。诗人希望友人能在坚守这四点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治理,并在当地树立良好形象。
后三联中,诗人又寄语友人保持与家人良好的关系,勤于政务,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及时回应民众的需求。最后两联更表达出对友人的信心,相信他能够在未来的三年间取得优秀成绩,为家乡增光添彩。整首诗歌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充满哲理和现实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思訦之官鳌峰》是南宋诗人徐经孙所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期,正值金兵入侵中原之时,中原百姓疾苦、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徐经孙的个人生活也并不如意。他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曾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直到五十多岁才考中进士,进入官场。然而,他的官场生涯也颇为坎坷,曾数次遭贬谪。这使得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更为深沉。
在这首诗中,徐经孙表达了对友人思訦远赴异乡赴任的关切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朝廷任命的疑虑。他希望友人在外地为官,能够关注民生,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