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太府丞知徽州韩公
翊运勋臣第一家,却于翰墨掇英华。
谁知忠孝千年事,不逐春风落水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家人的命运与功勋犹如龙凤呈祥,而他们却在书香中摘取菁华。谁曾想那千年的忠诚孝道故事,并没有随着春风消散在水中花朵的痕迹里。
去完善
释义
1. 翊运:辅佐帝运。这里指太府丞这样的重要官员。
2. 勋臣:有功勋的臣子。这里也指韩公。
3. 第一家:最优秀的人或事物。这里是称赞韩公在事业与学识上都是佼佼者。
4. 却于:虽然。表示转折之意。
5. 翰墨:文章。这里指文学创作。
6. 掇英华:采集精华。形容在文学作品中精选出最好的部分。
7. 忠孝:忠诚孝顺。这是儒家强调的美德,韩公具备这种品质。
8. 千年事:漫长的历史。这里指历史上的忠孝故事。
9. 不逐:不跟随。这里指这些忠孝故事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被遗忘。
10.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着繁荣和发展。这里指时间推移。
11. 水花:水的泡沫。这里比喻短暂易逝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韩公的挽诗。诗人以"翊运勋臣第一家"起句,赞美了韩公作为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地位。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却选择了以笔墨为工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却于翰墨掇英华"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韩公在文学方面成就的敬意和赞赏。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谁知忠孝千年事"。这句诗揭示了韩公的另一面:一个忠诚孝顺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这使得他的名字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不逐春风落水花"则象征着韩公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时间磨灭,也不会随着世事变迁而消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太府丞知徽州韩公》是南宋诗人程珌创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此时距韩公逝世已有数年之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程珌正任职地方官吏,身处民间的他深知百姓疾苦。而韩公作为太府丞知徽州的地方长官,曾为民施仁政、推行惠利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在任期间,对于治理和安抚民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这样的贤能之人却英年早逝,令人痛惜不已。
当时正值南宋时期,朝政腐败,国势渐微。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有志之士致力于国家振兴,期望中兴南宋王朝。程珌对此深感忧虑,因此在悼念韩公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这首诗既是对韩公的怀念,也是对时代困境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