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神潭洪氏醉经堂
久客急归程,风雨事驰骛。
黄流鸣涧壑,余波或被路。
堆埼珠联属,石径齿龃龉。
篮舆惴危登,杖策阻深度。
行行忽平岗,神潭渺东注。
徒旅鸠后先,烟火休薄暮。
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
醉经揭佳名,巨轴舒新句。
我亦旧高阳,糟粕尝已屡。
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
君但中圣贤,当自知佳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旅行的人急于回家,在风雨中急行。
黄色的河流在山涧中奔腾,波浪拍打在岸边。
堆积的小洲如同珠子般串联在一起,山路崎岖不平。
乘坐竹轿登山使人感到紧张不安,拄着手杖也难以前行。
行走时突然看到了平坦的山脊,神秘的潭水向东流淌。
游客们相互招呼着走在前面或后面,希望在太阳落山前找到休息的地方。
主人邀请客人进屋,宽敞的房屋里满是书籍。
醉酒后翻开那些美妙的名字,打开巨大的画卷展示新的诗句。
我也是曾经的贵公子,品尝过无数美酒佳肴。
人们都说它的味道寡淡,但我却觉得它的美味难以用言语形容。
你只需要从中感受到圣贤的精神,自然就会明白它的好。
去完善
释义
【宿神潭洪氏醉经堂】的注释:
1. 宿神潭:地名,可能是指一个地名中有“神潭”的地方。
2. 洪氏:洪姓人家。
3. 醉经堂:名字,可能指的是一个以读书、藏经为主要活动的堂舍。
4. 久客:长期在外的游子。
5. 急归程:匆匆忙忙地踏上归家的旅程。
6. 黄流:河水。这里可能指黄河或其支流。
7. 鸣涧壑:在山涧沟壑之间发出声响。
8. 余波:水流带来的小波浪。
9. 被路:铺满道路。
10. 堆埼:小沙丘或小水滩。
11. 珠联属:像珍珠一样串联在一起。
12. 石径:由石头铺成的道路。
13. 龃龉:不平坦。
14. 篮舆:竹编的手推车。
15. 惴危登:提心吊胆地攀登。
16. 杖策:拄着拐杖。
17. 行行:继续前行。
18. 平岗:平坦的山脊。
19. 神潭:神仙居住的水潭。
20. 渺东注:向东慢慢流逝。
21. 徒旅:旅行者。
22. 鸠后先:有秩序的先后而行。
23. 烟火:炊烟。
24. 薄暮:接近黄昏的时候。
25. 丈室:一种宽敞的房屋。
26. 千卷聚:收藏了大量的书籍。
27. 醉经:沉迷于经书。
28. 揭佳名:展示美好的名声。
29. 巨轴:大型书画作品。
30. 新句:新的诗句。
31. 我亦旧高阳:我也曾是以前的那个高阳县的人。
32. 糟粕:粗劣的食物。
33. 尝已屡:已经尝试过很多次了。
34. 人言薄滋味:人们都说味道不好。
35. 舌根恐未具:恐怕舌头还没有完全品尝到其中的美味。
36. 中圣贤:成为贤能的人。
37. 当自知佳处:应当自己知道它的美好之处。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艰辛、寻访友人以及借酒消愁的诗歌。诗人用风雨、黄流、石径等形象表达了旅途中所见所闻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曲折坎坷。在险峻的山路上,诗人辗转腾挪,仿佛历经艰难险阻才能抵达友人住处。看到神潭,他又感到豁然开朗,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神潭洪氏醉经堂》是南宋诗人吴儆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8年,正值南宋孝宗时期,南宋的政治相对稳定,但北方的金国仍在威胁边境。吴儆在此时期担任了诸多地方官职,如濠州团练推官、光禄寺丞等,因才干出众而得到朝廷的器重。
此时,诗人以游历各地山水名胜为乐,结交友人,把酒吟诗。在游览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对神潭洪氏醉经堂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对洪氏学问和精神颇受感动。洪氏醉经堂位于浙江省临安县(今杭州市),传说唐代名僧贯休曾在这里读书,后人修建了祠堂以示纪念。
诗人通过对洪氏醉经堂的描绘,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文化的敬仰和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在诗人眼中,这不仅仅是普通的庙宇,而是承载着文化传承的精神寄托。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以及他渴望在旅途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