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余纯臣通判
清人如玉如兰荃,元是水晶宫里仙。
贰车海阳未期月,士庶一口咸称贤。
请言清人所以贤,清人貎庄神凛然。
中扄恬夷已自得,志意高洁凌云天。
犀珠焜煌照天地,清人不为迂其视。
金钟球磬杂管弦,清人不以劳其耳。
惟视与听尚不为,岂肯为彼回其意。
是焉神照无不通,岂特视明而听聪。
是非毁誉不立已,轻重黙与权衡同。
上訚訚兮下侃侃,和以不同惠而断。
自然民物被休赐,芬馥不驰而自远。
闽山下士狂且恫,二十八年如萍蓬。
遇公于兹心胆空,教诲怜念皆深衷。
大论时闻鍧霹雳,健句每惊争化工。
听言观事潜欣悦,不见累旬如岁月。
作歌笥中时一阅,如对岩岩冰蘖节。
愿公保此清人躬,古来大任求明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人如同美玉兰花般的高洁,原来是水晶宫中的仙子。
在海阳担任副职还不到一个月,士人百姓都称赞他贤能。
让我们说说清人的贤能之处,他的外表端庄,神情严肃。
内心平静安然,自我满足;志向高洁,直冲云霄。
就像璀璨的宝石照亮天地,清人不会因此而昏了头;
就像钟磬管弦交织的声音,清人不会因为其中的纷扰而乱了心绪。
只是听和看,都不为所动,怎么可能会因为外物而改变心意呢?
他的精神力量无所不通,岂止视力明亮、听力敏锐而已。
他对是非的评价不立即表达,就如同默算轻重一样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向上正直无私,向下随和无私,用不同的方法应对困难,用共同的爱心去判断。
自然而然地让人民得到休息和赐福,香气四溢,不用宣传就能传得远。
我在闽山下遇到这个狂热又害怕的人,二十八年的人生如同浮萍飘蓬。
在这里遇见您,我的心变得空洞,您给我的教育和关心都是深深的挂念。
您的言论犹如响亮的霹雳,豪放的诗句总让我惊叹造化的鬼斧神工。
听着您的教诲,观察着您的事务,我暗自感到欣慰喜悦,看不见的时间仿佛已经过去了很久。
我把这些歌词写在竹简里,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就像面对着那坚韧不屈的品质一般。
希望您能保持这样的品质,自古以来,重大的任务总是寻找那些明智而又智慧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清人:指品德高尚的人。
2. 如兰如荃:形容品德高尚的人如同兰花和香草一般。
3. 元:原本。
4. 水晶宫:传说中的神仙居所,此处比喻理想的境地。
5. 贰车:古代诸侯国的副车,这里代指地方官员。
6. 海阳:此处指广东潮阳县。
7. 期月:一个月的时间。
8. 士庶:士人和庶民,泛指百姓。
9. 咸:都。
10. 中扃:内心世界。
11. 恬夷:安静平和。
12. 志意:意志和意愿。
13. 高洁:高尚纯洁。
14. 云:语气助词,无实义。
15. 犀珠:犀牛角制作的珠子,此处指光亮的事物。
16. 焜煌:明亮的样子。
17. 纡:弯曲,曲折。
18. 金钟球磬:古代的两种乐器。
19. 杂:掺杂。
20. 管弦:泛指音乐。
21. 惟视与听尚不为:指高尚之人不会因外界干扰而动摇自己的信念。
22. 是焉:这样的地方。
23. 无不通:没有任何障碍。
24. 是非毁誉:关于正确和错误的评价。
25. 默与权衡同:默默与公正的权衡保持一致。
26. 上訚訚兮下侃侃:形容为人正直、和蔼可亲。
27. 和以不同惠而断:在处理事务时,既保持和谐又不失原则。
28. 被休赐:得到美好的恩赐。
29. 芬馥:香气四溢。
30. 不驰而自远:不用努力就能传播到远方。
31. 闽山:位于福建武夷山。
32. 下士:指地位低下的人。
33. 狂且恫:狂妄无知。
34. 二十八年: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年龄。
35. 如萍蓬: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
36. 心胆空:心中感到敬畏。
37. 教诲怜念:教育和关爱。
38. 大论:宏大的议论。
39. 时闻:时常听到。
40. 鍧霹雳:轰隆的声音。
41. 健句:有力的诗句。
42. 每惊:每次都让人惊叹。
43. 争化工:争夺造化之功。
44. 听言观事:听取意见,观察事物。
45. 潜欣悦:暗自高兴。
46. 累旬:连续数十日。
47. 如岁月:度日如年。
48. 作歌笥中时一阅:把所作诗歌放在竹筒中,时不时拿出来阅读。
49. 岩岩冰蘖节:坚定的节操。
50. 保此清人躬:保持这种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赠余纯臣通判》是一首赞美诗,郑侠用精湛的修辞手法赞美了余纯臣的品德与智慧。通过比喻、对比和对仗等手法,展现了余纯臣如玉如兰的高洁品质,以及在任期内为民谋福祉的事迹。在诗歌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余纯臣的期许与祝福,希望他能保持清廉正直的品质,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余纯臣通判》是宋代诗人郑侠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具体年份尚不明确。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郑侠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
郑侠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北宋晚期。这一时期的北宋朝廷内外矛盾日益激化,党争严重。郑侠身为士人,积极投身于政治斗争,并多次上疏陈言,为国为民献策。然而,他的直言不讳并未得到皇帝的重用,反而使他屡遭贬谪。这使得郑侠在生活中饱受挫折,但他仍然坚守信念,积极为民发声。
在此时期,北宋朝廷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民生疾苦不堪。郑侠在目睹了这一现象后,深感痛心,于是他选择了诗歌作为表达方式,将民间的苦难与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融入诗篇之中。《赠余纯臣通判》便是这一时期郑侠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