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乱亡由佞舌,览古每嗟吁。
拟刻奸谀像,申明两观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朝代更替源于谗言乱政,回顾历史常令人感叹。
想要刻画奸佞之人的形象,重申对两面三刀者的惩罚。
去完善
释义
"乱亡由佞舌":这里“乱亡”指国家混乱灭亡,“佞舌”指的是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此句意为国家的混乱灭亡常常是由那些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之人的挑唆引起的。
"览古每嗟吁":“览古”指阅览古代的历史,“嗟吁”是叹气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每次阅读古代的历史都会对那些不幸的事和人发出叹息。
"拟刻奸谀像":“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奸谀”是指用心险恶、言行虚伪的人,“像”指的是画像,这句诗表达作者打算将那些用心险恶、言行虚伪的人的画像刻在石头上以警示世人。
"申明两观诛":"申明"意为宣扬,“两观”是指宫殿门前的两个高台,可以在此处举行刑罚,如汉代的“罢辱诸侯王于宗庙,试之于夏贺良室”。 "诛"有惩罚的意思。所以这句诗句是宣扬对于罪恶之人要在公开的场合进行处罚。
去完善
赏析
《读史》是南宋诗人郑侠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诗中,作者以“乱亡”开篇,指出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佞臣的谗言和误导。接着,通过“览古每嗟吁”传达出作者在阅读历史时的心情,即对那些为国家带来灾难的奸臣谗佞感到痛心和惋惜。
然后,作者提出了一项具体的建议:“拟刻奸谀像,申明两观诛。”这两句诗意味着作者希望通过将那些邪恶势力刻画出来,向世人揭示他们的罪行,以示惩罚。这里的“两观诛”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意指将罪犯置于两座高台之间处以极刑,用以震慑恶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深思,警示人们警惕佞臣谗佞的危害,倡导正义,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史》是北宋诗人郑侠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郑侠作为地方官吏,亲眼目睹了百姓因新法而受到的苦难。他上疏谏言,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政策,但未能得到朝廷的重视。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创作了这首《读史》诗。
在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较为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的统治者却为了追求国家富强,实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郑侠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这种现象深感痛心,于是他通过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