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八日呈子京
岁去如奔马,残日十有三。
姪为当嫁女,甥是未婚男。
丛然猥俗并,殊非力所堪。
嗟予本支离,尘事素不参。
东床书一架,西榻经一凾。
如是岁月深,吻舌如縢缄。
惟有陶渊明,常欲共清谈。
床头酒盈壶,亦欲同醺酣。
二十一二间,烦事如扫芟。
期使堂下空,宴笑同所耽。
清尊酌宜深,古语交崭岩。
夜久灯荧荧,金波忽东南。
岁宴独优游,庶几为不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飞逝如奔马,匆匆已过去十三个年头。侄女已到适婚年龄,外甥却还是未婚青年。周遭杂乱琐事多,让人不堪重负。感叹我原本就孤独无依,世俗之事向来与我无关。东边书桌上一架书,西边床榻上一函经书。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与人交谈甚少,仿佛舌头被紧紧封住。只有陶潜先生,是我常常想要一起畅谈的人。床头美酒满壶,也想与他一同痛饮。二十二岁的年纪,琐事烦恼已被扫除。期待能在家中空闲时,与他欢宴谈笑,共度美好时光。举杯浅斟慢酌,古话交流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夜深了,灯光闪烁,金色的波光在东南方向若隐若现。年节时的独自游荡,或许就是与众不同的快乐所在。
去完善
释义
1. "岁去如奔马":这句比喻时间的流逝速度如同奔跑的马,表示时间过得很快。
2. "残日十有三":这句意味着这一年只剩下十三天了。
3. "侄为当嫁女,甥是未婚男":这两句是说诗人的侄女到了适婚的年龄,而他的外甥还是未婚的。
4. "丛然猥俗并,殊非力所堪":这两句描述了世俗生活的繁琐与沉重,让诗人感到难以承受。
5. "嗟予本支离":这句诗人自叹身体和精神上的分散和不完整。
6. "尘事素不参":这句表示诗人向来不参与世俗之事。
7. "东床书一架,西榻经一凾":这两句写诗人书房里的布置,东边摆满了书籍,西边则放着经书。
8. "吻舌如縢缄":这句形容诗人和他人交流不多,表达方式含蓄内敛。
9. "惟有陶渊明,常欲共清谈":这两句表示诗人羡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希望也能和他一起探讨学问。
10. "床头酒盈壶,亦欲同醺酣":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床头的酒壶中斟满美酒,想和陶渊明一同畅饮。
11. "二十一二间,烦事如扫芟":这两句意思是诗人在这二十多岁的年纪里,将繁杂琐事看作是杂草被除去一样轻松。
12. "期使堂下空,宴笑同所耽":这两句表示诗人期待能在空闲的时光里,和陶渊明共享欢乐时光。
13. "清尊酌宜深,古语交崭岩":这两句描述诗人品味美酒时,喜欢谈论古代的事务。
14. "夜久灯荧荧":这句意味着夜晚已深,灯光微弱。
15. "金波忽东南":这句描写灯火映照出的光线像波浪般流动,忽然转向东南方向。
16. "岁宴独优游,庶几为不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年末之际独自闲适地度过,希望能够过上不同凡响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的日常琐事,展现了他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以“岁去如奔马,残日十有三”开篇,揭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也为整首诗定下了深沉的基调。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如侄女的出嫁、外甥的未婚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物在诗人眼中却显得如此真实和亲切。诗人还表达了对自己尘事素不参的无奈,以及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与友人东床书一架,西榻经一凾,共同谈论人生,分享美酒。在这平淡的日子里,诗人选择与友人共度,忘却烦恼。最后,诗人以“夜久灯荧荧,金波忽东南”结尾,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腊月十八日呈子京》是北宋诗人郑侠于公元1078年(熙宁九年)所作的一首诗。此时正值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正在进行。郑侠,字介夫,福清(今福建福清)人,曾任光州司法参军、监安上门等职位。他因政治见解与当权者不合而受到排挤,一度被贬谪至京西蓝田驿。
在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民间疾苦加剧。郑侠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政治家,对此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子京(即沈括)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郑侠描述了自己在蓝田驿的生活,表达了思念友人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他以腊月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时的孤独与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