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骏卿寄示和黄元广诗多及古人为己之学辄复次韵资一大笑兼简元广 其一
四物觅安心,驾言无停驱。
忽然休歇去,本自一物无。
那于前后际,而有新故吾。
知津恨未达,敢以偷自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处寻找内心的安宁,不停奔波,疲惫不堪。
突然放下一切,发现原本就一无所有。
在时间的流转中,新旧交织,我究竟是谁?
知道人生智慧却没有领悟,只好以此自嘲。
去完善
释义
1. 四物:这里指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儒家经典中寻找安心之道。
2. 驾言:指乘车外出。驾,驾驶;言,助词。
3. 休歇:休息,暂时停止活动。
4. 本自:原本就是。
5. 无:没有。
6. 那于:哪里能于。那,疑问词,表示反问或否定。
7. 前后际:前后的分界。际,边缘,界限。
8. 新故吾:新旧的更替。新故,新旧更替。吾,我。
9. 知津:懂得道路,即懂得人生的真谛。津,渡口,这里比喻人生道路。
10. 恨未达:遗憾还没有达到。恨,遗憾;未,不;达,达到。
11. 偷自愚:指通过自我嘲笑来缓和尴尬或弥补过错。偷,偷偷地;自愚,自我嘲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朱松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思考。他以寻找安心之物为主题,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在诗歌中,“四物”指的是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寻求这四者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安定。然而,诗人意识到这种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于是停止了对这些美好品质的追寻。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指出事物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一切都是流动变化着的。这里表达了一种生命哲学的观点,强调事物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宇宙观中,我们的存在并没有永恒的本质,因此没有必要执着于过去和未来,要活在当下。
“知津恨未达,敢以偷自愚。”这两句意味着尽管诗人未能领悟到生命真谛的渡口,但他依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无知,并不以此为耻。这种自我认知的态度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朱松在公元1147年创作的。朱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国家正面临外忧内患的困境。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曾因为直言敢谏而被贬谪。然而,尽管生活艰辛,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对国家的忠诚。
在这一时期,儒家学者们开始重新关注“为己之学”的思想,强调个体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这一观念对朱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这一思想的坚定信仰。
这首《吴骏卿寄示和黄元广诗多及古人为己之学辄复次韵资一大笑兼简元广 其一》,是朱松写给朋友吴骏卿的一封信的一部分。信中,朱松提到了他和黄元广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对“为己之学”的共同理解。通过这首诗,朱松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