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日

标题包含
咏日
沧海十枝晖,悬圃重轮庆。蕣华发晨楹,菱彩翻朝镜。 忽遇惊风飘,自有浮云映。更也人皆仰,无待挥戈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海中的十枝光芒,天空中的两轮照耀。晨间的花朵在柱子上绽放,清晨的景色倒映在镜子中。忽然间风吹过,云朵在空中映衬。这样的美景人人都会欣赏,不需要用手去纠正。
去完善
释义
1. 沧海:大海,这里指代广阔的海域。 2. 十枝晖:形容阳光照射在海面的景象,"十枝"比喻光芒四射。 3. 悬圃:古代神话中的仙山,这里指天空。 4. 重轮庆:重叠的太阳,形象描绘了太阳升起时的光辉。 5. 蕣华:木槿花,这里用以形容清晨的阳光。 6. 晨楹:早晨的柱子,这里用来表示时间。 7. 菱彩:波光粼粼的水面,这里借以形容太阳在水面上的倒影。 8. 翻朝镜:意指太阳在水中荡漾,如同镜子般反射出朝霞。 9. 忽遇惊风飘:突然遭遇狂风,暗示天气的变化。 10. 自有浮云映:虽然有了云彩遮挡,但太阳依然能够映射出来。 11. 更也人皆仰:人们都会向着光明,仰望太阳。 12. 无待挥戈正:不需要挥舞长矛,就能使天色正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日出之时,光辉四射的景象。“沧海十枝晖”形象地描绘出太阳从大海中升起,光芒万丈的壮观景象。而“悬圃重轮庆”则表达了太阳在天空中不断攀升的过程,如同车轮般循环不息。 诗人以“蕣华发晨楹”来比喻太阳初升时,照耀着晨间的大地,使万物充满生机;而“菱彩翻朝镜”则是通过菱花镜反射阳光的效果,暗示阳光的明艳与多彩。 接下来,“忽遇惊风飘”、“自有浮云映”两句,反映了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意味着尽管太阳的光辉无法被遮挡,但在风云变幻间,却仍能感受到生活的无常。最后两句“更也人皆仰,无待挥戈正”,表达了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和追求,犹如挥戈斩杀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日》是初唐诗人董思恭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7世纪,即唐朝初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诗歌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创作这首《咏日》时,董思恭正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命运。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公平,权贵们操纵着科举的结果,使得许多有才华的士子无法脱颖而出。董思恭虽然才华横溢,但在考试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让他深感失望。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朝初年,国家刚刚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然而,这种稳定并未惠及所有阶层,特别是那些试图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士人。他们在考场上面临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使他们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和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董思恭写下了这首《咏日》。他以太阳为象征,表达了对光明、公正的追求。他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公正的认可,同时也对那些在幕后操纵考试的权贵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这首诗歌充满了激情和理想主义,展现了董思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