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星
历历东井舍,昭昭右掖垣。云际龙文出,池中鸟色翻。
流辉下月路,坠影入河源。方知颍川集,别有太丘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城宿舍一览无遗,右侧墙垣明亮可见。
云层间现龙纹图案,池塘里鸟儿色彩斑斓。
光辉洒向月亮道路,倒影落入河水源头。
方才了解颍川的集会,另有太丘的门庭等待探寻。
去完善
释义
《咏星》董思恭
1. 历历:清晰貌;
2. 东井舍: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双子星座,对应北方天空;
3. 昭昭:明亮貌;
4. 右掖垣:古代皇宫建筑中的左右两翼,这里指代皇宫;
5. 云际:云层之间;
6. 龙文:天体运行的轨迹或自然现象所形成的有如龙形的花纹;
7. 池中:银河中的星座;
8. 鸟色翻:形容鸟形星座的颜色变幻;
9. 月路:月光照耀的道路;
10. 坠影:流星划过天空的痕迹;
11. 河源:银河的源头;
12. 颍川集:颍川地区的人才汇集之地;
13. 太丘门:指东汉时期陈寔的宅第,后因以“太丘门”指称才士聚居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咏星》是董思恭描绘星象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通过描述“东井舍”、“右掖垣”等天文现象,展示了诗人对宇宙的敬仰之情。他以比喻的手法,将银河中的繁星比作云际间的龙文,又将星星在夜空中的闪烁比喻为池塘里水鸟颜色的变化,形象生动。接着,诗人以流辉、坠影形容星光洒满月光之路和星辰坠入河流之源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最后,诗人借用颍川集与太丘门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古人探索天文知识的敬仰和对真理的追寻之心。全诗语言华美,意境开阔,展现了诗人对于星空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董思恭的《咏星》是一首描绘星辰闪烁之美以及诗人对遥远星空之渴望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初期,公元659年。在这段时间里,大唐王朝正在逐步崛起,国家政治稳重、文化繁荣,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董思恭此诗创作时期,他正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在此时期,他与太宗共同编纂《文选》,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选本之一,汇集了先秦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散文。在此过程中,董思恭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历史等诸多领域,为其《咏星》奠定了丰厚的知识基础。
在《咏星》一诗中,董思恭以寥廓星空为背景,借诗寄托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他用“璀璨”一词形容群星争辉的景象,表现出星辰独特的光芒和闪耀。同时,诗篇中提及的“参旗”、“天驷”等星座名称,显示出诗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