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尼传
处世常多忧,政坐口复牵。
谁能百无营,饮露如寒蝉。
原野足饿殍,山泽漫臞僊。
作计苦不早,身穷乃怨天。
刘石扰河洛,孝孙方南迁。
庇无一区宅,耕无一亩田。
牛车不自救,枯骸枕道边。
君看董与葛,见几预著鞭。
智虑故不同,祸福仍相悬。
关辅已荆棘,江淮复戎旃。
吾生亦可料,速办买山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世间常常忧虑繁多,大多是因为自己的口舌招引。谁能够没有任何事务,如同饮露的寒蝉一般清净呢?原野上满是饥饿的百姓,山林水泽间也满是穷困的隐士。谋划的事情不够早早,当自己陷入困境时才去怨恨天。刘石在河南洛阳扰乱,而孝孙正要往南迁移。没有一片可以庇护的住宅,也没有一亩可耕种的田地。用牛车也无法拯救自己,只能让枯骨横卧道路边。你看那董子与诸葛亮,他们都是能预知先机并付诸行动的人。他们的智慧考虑原本就不同,但祸福仍然相互联系。关中地区已经荆棘丛生,长江淮河一带又要起战争了。我的生命也可以预料到,快点准备买山的金钱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读王尼传》:这是一首古代诗词,作者为王灼,通过阅读王尼的事迹,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2. 政坐口复牵:"政",此处指人生的道路;"口复牵",意指世事纷繁复杂,常常让人感到困扰。整句意为,人生路上常常会遇到诸多烦恼。
3. 谁能百无营:"百无营",即没有追求和欲望。这句诗表示没有人能完全做到没有任何欲望和追求。
4. 饮露如寒蝉:"饮露",喝露水;"寒蝉",秋天的一种蝉。这句诗借用寒蝉饮用露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保持高洁品质的心愿。
5. 原野足饿殍:"原野",平原和荒野;"饿殍",饿死的人。这句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
6. 山泽漫臞僊:"山泽",山林和水泽;"臞僊",指避世隐居的贤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渴望隐逸生活的愿望。
7. 作计苦不早:"作计",筹划;"苦不早",遗憾没能早早做好准备。这句诗感叹自己未能提前为未来做好规划。
8. 刘石扰河洛:"刘石",指西晋末年的一些叛军首领;"河洛",黄河与洛水一带。这句诗描述了当时战乱频发的社会现实。
9. 孝孙方南迁:"孝孙",指诗人自己;"南迁",南下避难。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因战乱而离开故乡的无奈。
10. 庇无一区宅:"庇",庇护;"一区宅",一间房子。这句诗描述了自己在流亡途中没有安身之处的困境。
11. 耕无一亩田:"耕",耕种;"一亩田",一块田地。这句诗反映了诗人没有土地可以耕种的窘迫。
12. 牛车不自救:"牛车",古代的运输工具;"自救",自我救助。这句诗描述了诗人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困境。
13. 枯骸枕道边:"枯骸",死去的人骨;"枕道边",躺在路边。这句诗暗示了战乱导致的死亡惨状。
14. 君看董与葛:"董",董奉,三国时期名医;"葛",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这句诗用董奉和葛洪的故事提醒人们要善于把握时机,防患于未然。
15. 见几预著鞭:"见几",察觉到事情的征兆;"预著鞭",预先做好准备。这句诗强调了提前预见并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16. 智虑故不同:"智虑",智慧与谋略;"故不同",因此有很大差异。这句诗指出不同的人对于未来的看法和应对策略存在很大差异。
17. 祸福仍相悬:"祸福",好运与厄运;"相悬",相互关联。这句诗揭示了好运与厄运之间的内在联系。
18. 关辅已荆棘:"关辅",关中地区;"荆棘",灌木丛生的荒地。这句诗描绘了战后的荒芜景象。
19. 江淮复戎旃:"江淮",长江与淮河一带;"戎旃",战争。这句诗反映了战争的蔓延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期盼。
20. 吾生亦可料:"可料",可以预料。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观和无奈。
21. 速办买山钱:"买山钱",购买山林的费用,寓意过上归隐生活。这句诗建议人们尽快为自己安排退路,以免遭遇不幸。
去完善
赏析
《读王尼传》是南宋诗人王灼的一首感慨时事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比和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首联“处世常多忧,政坐口复牵”,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忧虑,主要源于自身口才的局限,无法自如应对世事。这里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
颔联“谁能百无营,饮露如寒蝉”,则借用寒蝉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纯净生活、超脱纷扰的向往。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使得人们倍感艰辛。
颈联“原野足饿殍,山泽漫臞僊”,描述了战乱时期百姓的困苦情景。原野上遍布饥饿的百姓,而山泽中的隐逸之士也生活艰难。诗人借这一景象传达了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
尾联“智虑故不同,祸福仍相悬”,进一步指出智者虽然有所预见,但在动荡时局下仍难保自己不受祸患。即使聪明如董仲舒、诸葛亮者,也无法完全避免灾难的降临。
整首诗以王尼为引子,通过个人的遭遇,呈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安与混乱,揭示了个人在面对历史巨变时的无力感。诗人以自己的感慨,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王尼传》是南宋诗人王灼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这一时期,正值金兵南侵、南宋政权建立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王灼(约1145年-约1216年),字晦叔,号颐堂,四川省绵竹县人。他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入仕为官。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和金兵的侵略,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一度被贬谪。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王灼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创作《读王尼传》时,王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阅读了古代忠臣王尼的事迹后,深感自己身处的时代与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渴望像王尼那样为国家尽忠,为民请命。因此,这首诗既是王灼对王尼的敬仰之情,也是对自己人生信念的表达。
此外,《读王尼传》还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由于金兵的侵略,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国家政治日益腐化,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用自己的才华抒发爱国情怀。王灼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