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春三月,暮日时分,春意盎然,水面上满是桃花盛开的景象。此时的景色如同仙境一般,仿佛有悠扬的音乐从天空飘下,让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时光里。
去完善
释义
暮春:指春季的末尾。
三月三日:上巳节,古代民间举行驱邪除秽祭水的日子。
定:平定,使安定。
昆池:即昆明池,在陕西省长安县西南,是汉武帝为训练水军而开凿的人工湖泊。
萧令:姓萧的县令。
得潭字韵:得潭州的字韵。这里可能是指在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举行的上巳节活动。
日重三:指农历的三月初三。
禊:古代的一种风俗,每逢春天,人们在水边设宴,以祈求幸福。
广乐:大型的音乐会。
逶迤:形容音乐悠扬的样子。
天上下:形容音乐如同从天空降下。
仙舟:传说中的神仙所乘坐的船。
摇衍:荡漾。
镜中:此处指水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暮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首句“暮春三月日重三”点明了时间,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春日美景。接下来,“春水桃花满禊潭”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通过水与桃花的意象,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起来。而后两句“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则描述了音乐的悠扬和船只的悠然,展现了春日里的宁静与和谐。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美好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人张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06年,此时正值唐朝开元年间,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初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一年,张说正处于他的人生巅峰期。他曾任中书令、尚书令等要职,对朝廷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这首诗中,他却表现出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这种心态与他当时的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真挚热爱。
在同时期,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崇尚文学修养,士人阶层对诗歌创作充满了热情。张说作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模仿。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严谨工整,而且在内容上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