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苏子瞻
君方阳羡卜新居,我亦吴门葺旧庐。
身外浮云轻土苴,眼前陈迹付籧篨。
涧声山色苍云上,花影溪光罨画余。
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在阳羡选择了一片宝地建造新的居所,我在吴门则修缮了一下我的老房子。
我们都是把世俗名利看得很轻的人,眼前的这些历史痕迹,就交给我们共同的知己一起去探讨吧。
那里有潺潺流水、巍峨群山,还有盛开的花朵、清澈的溪流,那景色如同水墨丹青一般美丽。
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一起划着小船去拜访对方,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用诗歌和美酒共度欢乐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阳羡:现江苏省宜兴市,古时有“阳羡山水甲江南”之美誉。
2. 吴门:今江苏苏州一带,泛指江南地区。
3. 土苴:指无足轻重的事物,比喻权力和地位微不足道。
4. 陈迹:过去的事情或事物。
5. 籧篨:一种竹子制成的竹席。
6. 罨画:绘画技法之一,即先以淡墨渲染打底,再以浓墨描画出轮廓和质感。
7. 扁舟:小船。
去完善
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章惇写给著名文人苏轼的一首唱和之作。诗中,两人都选择了风景秀丽的江南地区作为自己的居住之地,显示出他们在心灵上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君方阳羡卜新居,我亦吴门葺旧庐”表达了他们都在各自的地方选择新居和修缮旧宅的美好愿望。
诗的下半部分,两位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们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决心。“涧声山色苍云上,花影溪光罨画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也传达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愿望。“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则预示了他们日后共享田园生活、相互唱和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苏子瞻》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章惇寄给苏轼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至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而章惇则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职,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个时期,北宋政治斗争激烈,新旧党争不断。神宗皇帝在位时,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史称“熙宁变法”。然而,这场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章惇和苏轼都曾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但在改革过程中,二人对某些政策的看法产生了分歧。随着改革的深入,他们的友谊也受到了影响。
在这首诗中,章惇表达了对苏轼的关心和对往事的回忆。他写道:“回首江山万里愁,两都陈迹水东流。秋风江上连天浪,晚日帆间带雨收。”这些诗句表达了他们共同经历的政治风云和个人际遇的感慨。同时,章惇还鼓励苏轼面对困境,保持乐观的心态,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再次相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