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焦桐树

标题包含
焦桐树
江上烹鱼采野樵,鸾枝摧折半曾烧。 未经良匠材虽散,待得知音尾已焦。 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轸青瑶。 还能万里传山水,三峡泉声岂寂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煮鱼采集山柴,鸾鸟树枝被摧残焚烧过半。 未被良匠挑选的材料虽已四散,等待知己的到来尾巴已被烤焦。 如果能经过精雕细琢成为精美的玉石,便能演奏出优美的乐声。 这样就能传颂万里山水之美,三峡的泉水声音怎能说是寂寞呢?
去完善
释义
1. 焦桐树:指被烧焦的桐木,比喻遭遇挫折的人才。 2. 江上烹鱼:指在江边烹煮鱼肉。江,江水、江河。 3. 采野樵:采摘山间的柴火。野樵,山野间作为燃料的柴火。 4. 鸾枝:凤凰树枝,这里用来形容梧桐树。鸾,传说中的神鸟凤凰。 5. 摧折:折断,这里是说梧桐树枝被烧毁。 6. 曾烧:曾被火烧毁。 7. 未经良匠材虽散:即使没有遇到优秀的匠人,材质也不会消散。这句话暗示了人才的价值不会因一时的困境而消失。 8. 待得知音尾已焦:等待知音出现时,木材已经烧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期待以及对自己才能未被赏识的遗憾。 9. 若使琢磨徽白玉:如果经过精心雕琢,这块玉必定能发出清越的声音。这句诗表达出诗人相信自己的才华终会得到认可和发挥。 10. 便来风律轸青瑶:风律,指风琴;轸,弦线的根部;青瑶,绿色的美玉。整句话意思是:若能制作出精美的乐器,就能弹奏出动人的音乐。 11. 还能万里传山水:即使历经万里,也能传递山水美景。这里的“山水”既指自然风光,也暗指诗人的才情与理想。 12. 三峡泉声岂寂寥:三峡地区的泉声怎能算是寂寞的呢?这里用三峡的泉声来形容诗人的心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才情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焦桐树》,作者是唐代诗人陈标。这首诗通过讲述焦桐树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和对知音的渴望。 诗的第一联描述了江上烹鱼的场景和焦桐树的命运。这里“鸾枝摧折半曾烧”表明焦桐树曾遭受过磨难,但并未被完全摧毁。 第二联表达了虽然焦桐树未经良匠加工,材质散乱,但只要遇到知音,便能发挥其价值。这里的“尾已焦”意味着焦桐树虽然有瑕疵,但依然具有潜力。 第三联则设想了如果焦桐树经过打磨,成为一把琴,定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这里“徽白玉”和“风律轸青瑶”都是指琴的美好特质。 最后一联则表达了即使焦桐树远在万里之外,也能传播出美丽的音乐。这里的“三峡泉声”象征着优美的音乐。 整首诗通过对焦桐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以及对知音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焦桐树》是唐代诗人陈标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焦桐树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据史书记载,陈标生活在唐玄宗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宦海浮沉,也曾担任过地方官吏。陈标在任期间,关心民生疾苦,以清廉奉公著称。 在唐玄宗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陈标作为其中的一员,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知力,捕捉到了焦桐树的形象,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诗中,陈标通过对焦桐树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他将焦桐树比作“铁石心肠”,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他还借焦桐树的形象,传达了人生的哲理:只有经过磨砺和考验,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唐玄宗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共同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