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延平王八使君望江亭见怀之什
望江亭上望桐江,烟水茫然隔锁窗。
擢第蚤同丹桂树,从军俱在碧油幢。
天遥皓月人千里,书托红鳞锦一双。
开府时多家令瘦,酒旗犹恐未相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望江亭向桐江望去,烟雾弥漫的水面如同隔着一层锁窗。早些时候我们一同在丹桂树下中举,后来又一同参军共事。现在离你千里之遥,只好用书信寄托思念之情。想到你离开家乡任职的时候一定清苦了许多,恐怕连酒旗也不敢轻易放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延平王八使君:指延平地区(福建南平一带)的八个使者或地方长官。
2. 望江亭:此处为望江亭的景观点。
3. 桐江:流经浙江北部的新安江上游支流,因两岸多桐树而得名。
4. 烟水:烟雾笼罩的水面。
5. 锁窗:装有铁栅或铜栅的窗户,此处代指书房。
6. 丹桂树:借指科举考试中榜之人。
7. 从军:参加军队征战。
8. 碧油幢:绿油毡制成的帷幕,古代用于仪仗或军营中的遮阳挡雨设备,这里借指军人身份。
9. 天遥:形容距离遥远。
10. 皓月:明亮的月亮。
11. 人千里:形容相隔遥远。
12. 书托红鳞锦一双:将信件通过红色的鲤鱼传递。
13. 开府:高级官员设置官署。
14. 家令:管理家务的人。
15. 酒旗:酒店门前悬挂的招幌。
16. 相降:相互尊敬,共同承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延平王八使君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各自的豪情壮志。首联以“望江亭”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在烟雾弥漫的江边思念友人的情感;颔联通过回忆两人早年的共同经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颈联借喻遥远的距离和寄书之事,展现了诗人们虽相隔千里但依然心系彼此的心情;尾联则想象未来共事的场景,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气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延平王八使君望江亭见怀之什》是南宋诗人张伯玉的一首答赠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南宋末年,此时中国正处于金国对北宋的侵略战争中,家国纷乱,人民流离失所。张伯玉作为南宋文人,深感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故以诗词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张伯玉在人生际遇上,身处乱世,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他在诗文中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爱。时代背景方面,由于当时战争频繁,民生疾苦,诗人对生活困苦的现状深感忧虑,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激励人们团结一致抵抗外侵。
此首答赠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危亡的担忧,以及在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张伯玉卓越的诗词艺术造诣,同时也传达了南宋末年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