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禹穴至阳明洞
宛委山前舣画船,攀萝渐入太霄边。
因寻大禹藏书穴,深入阳明古洞天。
万壑秋光含细籁,数峰寒玉立苍烟。
宝函金篆久稀阔,欲就皇人讲数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宛委山的山脚停泊下画船,沿着藤蔓逐渐进入天空的边缘。因为想寻找大禹珍藏书籍的地方,于是深入到阳明古老的洞穴之中。万千山谷的秋意中包含着细微的声音,几座山峰在寒冷的烟雾中显得如此珍贵。那个藏有黄金篆书的宝函已经很久没有被打开过了,现在想要就着古人的智慧讲述一些篇章。
去完善
释义
宛委:古代山名,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区,是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舣画船:泊舟靠岸,准备登岸。
太霄边:指天上仙界。
大禹藏书穴:相传是大禹治水时藏书之处,又称禹穴,位于浙江绍兴宛委山麓。
阳明古洞天:即阳明洞,位于宛委山,因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读书讲学而得名。
秋光:秋天的景色。
细籁:细微的声音,此处指山间溪水的声音。
寒玉:形容山峰如美玉般寒冷,高洁。
苍烟:山林中的雾气。
宝函金篆:指珍贵的书籍或文物。
皇人:对帝王的尊称,这里指禹。
讲数篇:讲解古籍的文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禹穴和阳明洞的所见所闻。首联以“宛委山前舣画船”起笔,点明了地点和人物;颔联通过“攀萝渐入太霄边”写出诗人探寻的过程;颈联则以“万壑秋光含细籁”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古人交流的愿望。整首诗语言生动,画面感强,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禹穴至阳明洞》是南宋诗人张伯玉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197年)。
在庆元年间,张伯玉虽为朝廷命官,但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现状和权力斗争,选择了辞官回乡,寄情山水。这段时期,他在浙江绍兴一带游历,探访名胜古迹,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这首《访禹穴至阳明洞》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然而,绍兴一带却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张伯玉在这一带寻访古迹,探寻历史的足迹,同时也欣赏着江南水乡的美景。他的诗篇既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也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成为了宋代山水诗的代表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