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庵试茶
郡僻好藏身,心闲久无事。
前轩饱食罢,后庵取茶试。
岩边启茶钥,溪畔涤茶器。
小灶松火然,深铛雪花沸。
瓯中尽余绿,物外有深意。
滥官来此游,时得拂尘累。
莫笑后庵茶,闲中好滋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个偏远地区正好适合藏匿行踪,心中宁静已久没有事情打扰。
在前厅享用美食之后,后来到庵堂准备品尝茶水。
在岩石边开启茶叶的木匣,在溪流旁清洗茶具。
小火炉上的火焰燃烧着,深锅里的水蒸气翻滚如雪。
茶瓯里充满了绿色的茶汤,其中蕴含了深深的意味。
尽管是个冗官,来到此地游玩,也能暂时摆脱烦恼。
不要笑话这里的庵堂茶,在这份宁静中,它自有其美好的味道。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后庵:即寺庙后的禅房或房屋。
2. 试茶:品茗,品尝茶叶的滋味。
3. 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此处指作者所在的地区。
4. 藏身:躲避世俗纷扰。
5. 前轩:前檐,堂前的廊檐。
6. 饱食:吃饱饭。
7. 岩边:山岩附近。
8. 启茶钥:开启装茶的锁具。
9. 溪畔:溪水流经的岸边。
10. 涤茶器:清洗泡茶的器具。
11. 小灶:小型炉灶。
12. 松火然:用松木燃烧的火煮饭。
13. 深铛:深度较大的铁锅。
14. 雪花沸:指水烧开时形成的气泡。
15. 瓯中:茶杯里。
16. 尽余绿:指茶叶泡过之后剩下的绿色。
17. 物外:超脱世俗之外。
18. 深意:深刻的含义。
19. 滥官:不称职的官员。
20. 拂尘累:摆脱俗事的烦恼。
21. 好滋味:美好的味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与松火溪泉为伴的生活状态。通过讲述在幽静的山林中寻找茶叶、烹煮泡茶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心境。同时,诗人还传达出对物外之意的追求,以及洗尽尘俗之后的安宁与满足。虽然身为官员,但在诗人的眼中,后庵的茶也带有了悠远闲适的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后庵试茶》是宋代诗人张伯玉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当时文人墨客热衷于品茗、茶道等文化,茶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在这个背景下,张伯玉作为一位文人雅士,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伯玉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科举制度盛行,文人士大夫阶层地位较高。然而,张伯玉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对于功名之心逐渐淡薄。相反,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词歌赋的文学创作以及茶道、茶艺的研究上。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品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张伯玉在后庵试茶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到了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因此写下了这首描绘自己试茶经历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