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清思堂晓雪初霁望飞来山

标题包含
清思堂晓雪初霁望飞来山
密雪晓初霁,朝阳霭融融。 隠几高堂上,坐对飞来峰。 梵塔倚天半,楼台出烟中。 岧然金银阙,瑰碧交玲珑。 渐转皎日高,杳杳闻疎钟。 天和发秀彩,灏气如腾虹。 况予世虑疎,久矣渟心胸。 更临物外趣,愈觉万缘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伯玉(1003年-1082年),字公达,号浮休居士,晚年自号“西溪老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浙江金华人。 张伯玉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黎明时分大雪初停,太阳升起云雾渐渐消散。 在宽敞的客厅里靠着扶手,远望那著名的飞来峰。 寺庙高耸入云,楼阁掩映在烟雾之中。 那巍峨壮丽的景象如同神仙居所,五彩斑斓而奇妙。 太阳渐渐升高,钟声在空中飘荡。 大自然散发着美艳的色彩,浩渺之气仿佛是彩虹般绚烂。 我本是超脱世俗之人,心早已被洗净。 这样的美景让人更加接近自然,感受到万物的空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清思堂:即清思亭,位于某地的古迹或景点; 2. 晓雪初霁:指清晨的雪花刚刚停止飘落; 3. 飞来山:某座山的名字,也可能是指飞来之山; 4. 密雪:密集的雪花; 5. 朝阳:初升的太阳; 6. 霭融融:阳光照射下形成的雾气; 7. 隠几:靠在桌子旁边; 8. 高堂:高的亭子或者阁楼; 9. 梵塔:寺庙里的佛塔; 10. 天半:天空的一半; 11. 岧然: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 12. 金银阙:华丽的宫殿; 13. 瑰碧:宝石般的绿色; 14. 交玲珑:光线交织、闪耀; 15. 皎日:明亮的太阳; 16. 杳杳:遥远的; 17. 疎钟:悠远的钟声; 18. 和:平和; 19. 发秀彩:发出漂亮的光彩; 20. 灏气:广阔的天空; 21. 腾虹:像彩虹一样腾空; 22. 世虑踈:尘世的忧虑减少; 23. 渟心胸:心情平静; 24. 更临:进一步感受; 25. 物外趣:超脱世俗的乐趣; 26. 万缘空:一切事物都觉得很空旷。
去完善
赏析
《清思堂晓雪初霁望飞来山》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后初霁的清晨景色,以悠然的心境观赏飞来山的景观。诗中的描述富有层次,先写积雪初融,阳光和煦,然后描绘在高堂之上,远眺飞来山峰的美景。诗人将视线投向远方的梵塔与楼阁,所见如同金银宫殿一般壮丽。随着太阳升高,悠扬的钟声渐渐清晰可闻,天空呈现出一种如彩虹般的光彩。诗人在此美景之下,深感世间纷扰已经离他远去,内心变得平静如水。因此,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全诗结构严谨,意境优美,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领悟和高雅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名为《清思堂晓雪初霁望飞来山》,是宋代诗人张伯玉创作的一首描绘雪景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诗人张伯玉正值中年,在政治仕途上颇为得意,历任县令、郡守等职,颇受皇帝器重。 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权力之争和道德沦丧等问题,导致了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张伯玉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他借雪景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希望寄托山川之景寻找心灵的慰藉。 在这首诗中,张伯玉描绘了清晨雪后的美丽景色,从“晓雪初霁”到“飞来山”,都表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诗人也以“更识嵩华”来暗示自己要成为像达摩那样的贤者,关心百姓福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清思堂晓雪初霁望飞来山》的创作背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文关怀的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