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登望海亭
望海亭前春色深,风光澹澹海沈沈。
潮如世路来还去,山带城芜古到今。
坐见微云生别岸,吟惊幽鸟起层阴。
劝君莫苦凭高望,惊动子牟千里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望海亭前,春天的景色令人陶醉,眼前风光宁静而深远。潮水如世事般来来去去,青山环绕着古老的城区。远远地,我看到岸边的几朵微云,忽然意识到这是分别的时刻。我的吟唱声惊起了栖息在树荫里的鸟儿。我劝你不要轻易登高远眺,因为这会触动那颗已离家千里的游子之心。
去完善
释义
1. 望海亭:古代的亭名,具体地点不详。
2. 春色深:指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
3. 澹澹: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4. 海沈沈:形容海水深邃的样子。
5. 世路:人生的道路。
6. 城芜:城边的杂草。
7. 层阴:重叠的阴影,这里指树木丛生的景象。
8. 子牟:即战国时赵国人牟辛,字子牟,博学多才,曾游历各国。这里是诗人自喻。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望海亭前春色深,风光澹澹海沈沈”描绘了诗人登上望海亭时所见到的景色:一片深邃的春色,海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带来无尽的气息。这里的“澹澹”和“沈沈”既描绘了海的宁静,也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颔联“潮如世路来还去,山带城芜古到今”则寓情于景,将潮水比作人生的起起落落,山峰则是历史的见证者,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古代的繁华与荒芜。
颈联“坐见微云生别岸,吟惊幽鸟起层阴”中,诗人用“坐见”和“吟惊”两个动词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亭中的观察和感悟,也为全诗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尾联“劝君莫苦凭高望,惊动子牟千里心”中,诗人以真诚的劝告作结,希望朋友们不要过于焦虑,因为生活中总会有起伏不定。这样的结尾不仅呼应了主题,也为整首诗注入了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登望海亭》是宋代诗人张伯玉的一首描绘登高远眺之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000年至1100年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
张伯玉在这段时间里,人生际遇丰富多样。他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如尚书郎、太常少卿等,因此对国家的治理状况和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在文学创作上,他以诗名世,作品多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人生哲理为主题。
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崇尚儒学,士人阶层对于文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操守有着很高的要求。张伯玉作为当时的一位知名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民众福祉的关心。在《春日登望海亭》一诗中,他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