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法空寺
寺在方山顶,山深不厌登。
瀑飞明月峡,桥渡夕阳僧。
万法元皆妄,余生了未能。
累累塔边冢,几见谷为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寺庙坐落在方的山顶,山峰深邃但不怕攀登。瀑布从明月峡谷倾泻而下,桥梁让夕阳下的僧侣渡过。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我的余生还没有领悟到这一点。许多坟墓围绕着佛塔,又见过多少次山谷变成丘陵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法空寺:寺庙名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方的方山之上。
2. 方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3. 瀑飞:瀑布飞泻。
4. 明月峡:地名,具体地点不详。
5. 桥渡:过桥渡过。
6. 夕阳僧:形容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刻,僧人正在忙碌的身影。
7. 万法元皆妄:佛教观念认为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并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称之为“妄”。
8. 余生:诗人的后半生。
9. 了未能:即“未能了”的倒装,表示诗人尚未能够领悟到万法皆妄的道理。
10. 累累:众多的样子。
11. 塔边冢:指寺庙周边的墓地。
12. 几见谷为陵:形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重游法空寺》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重游法空寺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描述了寺院位于山间的地理位置,表现出诗人不畏艰辛攀登的决心;颔联则通过对瀑布、明月和桥梁的描绘,营造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卷;颈联则传达出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强调一切法皆为虚妄,揭示出人生无常的哲理;尾联则以墓冢和谷地为比喻,感慨世事沧桑,生命无常。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诗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游法空寺》刘植这首古诗的完成时间是清朝道光年间,即公元185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清朝历史上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但表面平静之下已经潜伏了社会的诸多问题。刘植生逢其盛,他的人生际遇是经历了读书、科举考试,并在乡间担任地方官员。他在业余时间喜欢游览名山古刹,探访名胜古迹,法空寺就是他常去的寺庙之一。
在同时间段的中国社会背景下,民间信仰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力十分广泛。而刘植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信徒,因此经常参与宗教活动,以求心灵慰藉。这些丰富的经历使得他对法空寺有深厚的感情,也使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历史与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