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丙午普觉看梅

标题包含
丙午普觉看梅
寂寂西岩寺,何人访静来。 重寻旧游地,惟有道师梅。 树蠹应留雪,香清不受埃。 可堪玄鬓改,春已隔年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寂静的西山寺庙,有谁探访宁静之处? 再次寻觅往日的游览地点,只有道人和梅花。 树木被蛀虫侵蚀,应该还留有积雪;香气清新,不沾尘埃。 可惜黑发已白,春天已经悄然离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丙午:公元1906年,即光绪三十二年。 2. 普觉:位于江苏省苏州地区的一座寺庙。 3. 西岩寺:此处指普觉寺。 4. 道师梅:梅花的一种品种,由道教师所栽种。 5. 树蠹:树木上的蛀虫。这里指积雪在树干上留下的痕迹。 6. 可堪:能忍受。 7. 玄鬓:黑色鬓发,这里代指青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拜访古寺时看到的梅花景象。首联以“寂寂”和“何人”展示了寺庙的宁静与诗人的孤独。颔联通过“旧游地”和“道师梅”表达了诗人对故地重游的感慨和对梅花的欣赏。颈联则通过对树虫、白雪、清香和尘埃的描绘,突出了梅花的洁白无瑕和高雅气质。尾联则以“玄鬓改”和“春已隔年”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春天的渴望。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梅花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丙午普觉看梅》是明朝文学家、诗人刘植在公元1606年所创作的一首描绘梅花景象的诗歌。这一年正值丙午年,是明朝万历三十四年。 当时,刘植身处人生的中年期,生活相对稳定,诗名逐渐崛起。他时常游历四方,对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有着深厚的兴趣。此外,明代晚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然而,作为文人墨客,刘植选择以一种超脱的姿态面对现实,通过写诗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 这首《丙午普觉看梅》,正是表达了刘植在看梅时所感受到的宁静美好,借此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诗句中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姿态以及特有的香气,赋予梅花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内涵,这也是刘植本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