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
昔年禅诵地,荒草夕阳台。
仪凤有谁识,游人独上来。
古桐阴覆井,丛竹笋穿苔。
千古几兴废,北风吹雁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参禅之地,如今长满荒草。凤凰已无人识,只有游人在此漫步。古梧桐树荫蔽井口,新竹笋穿透青苔。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北风吹过,大雁南飞。
去完善
释义
【昔年禅诵地】昔日用于参禅诵读的地方。禅诵,佛教徒通过诵经来修炼心性。
【荒草夕阳台】夕阳下的露台长满荒草。夕照露台,意指时间流逝。
【仪凤有谁识】传说中的吉祥凤凰已经没有人认识了。仪凤,指凤凰,象征吉祥如意。
【古桐阴覆井】古老的梧桐树荫覆盖了水井。桐,指梧桐树;阴,树荫。
【丛竹笋穿苔】茂密的竹笋穿过青苔生长出来。竹笋,竹子初生的嫩芽。
【千古几兴废】自古以来经历过多少繁荣与衰败。兴废,兴盛与衰亡。
【北风吹雁回】北风中雁群飞回北方。雁回,雁南飞又北归的现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凤凰台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诗中的“昔年禅诵地,荒草夕阳台”揭示了凤凰台昔日的繁华已经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满地的荒草。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仪凤有谁识,游人独上来”说明了凤凰台的现状,游客稀少,曾经的辉煌已不再。同时,诗人通过对“古桐阴覆井,丛竹笋穿苔”的描绘,展现了凤凰台的破败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它的衰败。最后,诗人以“千古几兴废,北风吹雁回”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唯有北风吹雁这种自然现象永恒不变。整首诗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让人不禁对过去的辉煌和现实的衰败产生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凤凰台》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怀古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24年,即唐穆宗长庆四年。此时刘禹锡已经五十三岁,他在二十七岁那年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谪到偏远地区的连州、朗州等地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然而,尽管身经百战,刘禹锡依然保持一颗昂扬向上的心,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为时代留下了一座座文化丰碑。
在那个时期,唐朝政治逐渐走向腐败和衰微,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弄权,朝政混乱,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凤凰台》这首诗,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他用凤凰台的典故,警示世人要居安思危,勿忘历史教训,同时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