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楼
楼压浔阳地望雄,四无倚著拄晴空。
九支江汇栏干外,双剑峰明雾霭中。
庾令声名犹昨日,屈平兰芷又薰风。
绸缪牖户知何计,须及长淮枣未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高楼位于浔阳地区的中心地带,显得非常雄伟壮观。四面都没有任何依靠,只有它独自支撑着晴朗的天空。九条江河汇聚在栏杆之外,而双剑峰则在云雾缭绕之中若隐若现。过去的庾令(指梅福)声望依然如昨,而屈原种植的兰芷如今又沐浴在宜人的熏风里。如何才能让窗户紧密严实,现在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这时淮河边的枣子还未成熟,还不算太迟。
去完善
释义
1. 浔阳江楼:指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浔阳楼的江楼,这里可理解为诗人的所在地。
2. 楼压浔阳:形容浔阳楼的壮观景象。
3. 地望雄:地望,地理位置;雄,雄伟壮观。
4. 四无倚著:四,四周;倚著,依靠。这里表示周围没有可以依靠的事物。
5. 拄晴空:拄,支撑;晴空,晴朗的天空。这句话是说天空辽阔无边,显得孤独而坚定。
6. 九支江汇:九支,长江的九条支流;江汇,汇流。这里指长江九条支流的汇流处。
7. 双剑峰明:双剑峰,两把剑似的山峰;明,明亮,这里可以理解为山上的树木和云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生动。
8. 雾霭中:雾霭,雾气;中,中间。这句诗描绘了山中雾气缭绕的景象。
9. 庾令声名:庾令,南朝梁代诗人庾信,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意境和华丽的辞藻著称;声名,名声,这里指诗歌的影响力。
10. 犹昨日:犹,还;昨日,昨天,这里可以理解为依然很有影响。
11. 屈平兰芷:屈平,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兰芷,兰草和白芷,这两种植物都象征着高尚的品质。
12. 又薰风:又,再次;薰风,和煦的风,这里可以理解为美好品质的熏陶。
13. 绸缪牖户:绸缪,修缮;牖户,门窗,这里可以理解为防御设施;知何计,知道有什么办法。
14. 须及长淮:须,必须;及,赶上;长淮,淮河,这里可以理解为淮河流域的农民。
15. 枣未红:枣,红枣;未红,还没有变红。这里的意思是农民们还在等待红枣成熟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浔阳江楼》刘植的这首诗意境优美,通过描绘浔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出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楼压浔阳地望雄”,以高楼之雄壮展现浔阳楼的地位。接下来“四无倚著拄晴空”,描述了天空蔚蓝、阳光照耀的景象,衬托出浔阳楼的巍峨。
接着,诗人以“九支江汇栏干外”描述江景的壮丽,用“双剑峰明雾霭中”比喻山峰的神秘。
中间两句“庾令声名犹昨日,屈平兰芷又薰风”则将古代名人的故事融入其中,寓意着时间虽逝,但他们的美好品质仍然流传。
最后一句“绸缪牖户知何计,须及长淮枣未红”,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忧虑之情,希望能在红枣尚未变红之前找到应对之策。
整首诗既展示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浔阳江楼》是唐代诗人刘植的名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59年至761年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唐王朝的政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国家动荡不安。
刘植本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但由于战乱和政治纷争,他在官场上屡遭挫折。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度过了漫长的流放生涯。然而,正是这段艰难的岁月,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体验民间的生活,从而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在《浔阳江楼》这首诗中,刘植通过对江边楼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腐败的不满。这首诗的诞生,既是刘植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特殊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