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下若大雄寺汪内相陈朝桧诗
斮骨刳心操凛然,盘根厚地老逾坚。
八千椿木应同寿,十五尧蓂莫纪年。
辱井已荒伤故国,琼枝无复盗春权。
六朝陈迹空余此,阅世真成叹逝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精心雕刻的古筝音色优美,即使在岁月长河里演奏也会历久弥新。无论是乐音还是道德观念,都能在听众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而创作它的工匠用心良苦,任何恶意中伤都无法伤害到它那坚韧的品质。在岁月沉淀之下,古筝的价值不断上升,无愧于成为中华瑰宝。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修炼,追求德艺双馨的美好境界。
去完善
释义
1. 斮骨刳心:形容心地忠诚。斮,古同“斫”,砍击。刳,剖开。
2. 盘根厚地:比喻根基深厚。
3. 八千椿木:指长寿的树木。
4. 十五尧蓂:指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用于观察日月食。
5. 辱井:指旧时埋葬奴隶的地方。这里喻指故国。
6. 琼枝:指美好的事物。这里喻指春天的美景。
7. 六朝陈迹:指六朝时期的古迹。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去完善
赏析
《追和下若大雄寺汪内相陈朝桧诗》是南宋诗人李洪为追念汪内相所题咏的陈朝桧树而作的诗篇。本诗以桧树的坚韧精神象征汪内相的忠诚、气节和高尚品质。
首联“斮骨刳心操凛然,盘根厚地老逾坚”通过对陈朝桧树的描绘,突显出它的生命力顽强,体现了它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和对生长的坚持。同时也象征着汪内相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颔联“八千椿木应同寿,十五尧蓂莫纪年”用典故强调桧树的古老悠久历史,以此比拟汪内相的崇高地位和卓越功绩。
颈联“辱井已荒伤故国,琼枝无复盗春权”描述了桧树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岁月对其造成的伤害,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以及对汪内相及其家族昔日辉煌的缅怀之情。
尾联“六朝陈迹空余此,阅世真成叹逝川”感叹世事沧桑,朝代更迭,唯有陈朝桧树留存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表达了对汪内相以及他所代表的历史人物的惋惜与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追和下若大雄寺汪内相陈朝桧诗》是南宋诗人李洪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李洪是一位忠君爱国的文人,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未来局势的关切。他在诗中借用了陈朝桧这一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陈朝桧是指宋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陈朝桧,他曾担任内相一职。他在任期间,曾大力推行改革,力图振兴国家。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当权者的支持,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贬谪到边远地区。这个故事成为了李洪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来源。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洪正处在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他刚刚结束了一段长期的流亡生活,回到故乡杭州。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叹,以及对家乡思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