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思溪觉悟寺净因师

标题包含
赠思溪觉悟寺净因师
思溪渺渺泛兰舟,檥棹临津得自留。 莲社不知三伏热,竹林独占一庭秋。 蒲葵喜接高人语,茗盌能消旅客愁。 所恨尘缘驱逐去,漫留名姓记曾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洪(1920年-2007年),原名李洪烈,字子云,号青莲居士,四川乐山人。他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学者,被誉为“当代草圣”。 李洪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李熙垣是清朝举...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思乡之情如烟波浩渺,泛着小船。在渡口停泊,暂时留下。 仿佛置身于炎热的莲社,却独享一抹清凉的竹色。 蒲扇轻轻摇曳,喜欢听智者的话语;品茗碗里的茶水,足以消解游子的忧愁。 遗憾的是红尘俗事无法逃脱,只能记录曾来此游玩的名字。
去完善
释义
思溪: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是古代抚州的八大名胜之一。 兰舟:对船的美称,常用于诗文中。 檥棹:指停泊船只。 临津:指临近渡口。 自留:自己停留。 莲社:佛教的一个教派,以莲花为标志。 三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竹林:竹子丛生的树林。 一庭:一片庭院。 蒲葵:一种棕榈科植物,叶可制作扇子等物。 茗盌:品茗,品茶。盌同“碗”。 旅客:旅途中的人。 尘缘:世俗的缘分。 逐去:赶走。 漫留:随意留下。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赠思溪觉悟寺净因师》中,诗人李洪以思溪、兰舟、莲社、竹林等具象事物为诗中的主体意象,用以表达对觉悟寺净因师的敬仰之情。同时,借蒲葵、茗盌这些物品抒发了高人的亲善和游客的愁绪,并对尘世烦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全诗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禅宗的理解与向往,以及对宁静禅意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思溪觉悟寺净因师》是唐朝诗人李洪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46年,此时正值唐朝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李洪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和政治变动,这使得他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的批判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慨。 在《赠思溪觉悟寺净因师》中,李洪通过赞美觉悟寺的清静和净因师的德行,表达了对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净化的向往。这种向往既源于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反思,也源于他对佛家思想的认同。在那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信仰佛教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此外,李洪在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与朋友分别时的伤感之情。他深知,这次离别后,他们可能再无相见之日,因此对友情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总的来说,《赠思溪觉悟寺净因师》这首诗反映了李洪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才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