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岳
上人年少易抛乡,湖海茫茫道路长。
凭内州军莫游尽,鴈飞不肯过衡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轻人容易离开家乡,面对广阔的世界和漫长的路途。
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没有地方可以去尽情游玩。
大雁南飞也不会经过衡阳这个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 州军:此指各地的地方官吏或地方行政机构;
3. 莫游尽:意为游历许多地方;
4. 鴈飞不肯过衡阳:这里用衡阳代指南方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僧游岳》是宋朝诗人释元肇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中以“上人”称呼即将出游的僧人,表现出一种敬意和尊重。首句点明游僧年青、游子离家,表达了诗人对游僧远离家乡漂泊江湖的同情和感慨。次句描绘了浩瀚江湖,道路漫长的景象,表达了对游僧旅程艰辛的担忧和牵挂。接着诗人以古幽州的地域范围暗示游僧游历之广,表达了对游僧游历丰富的人生经历的赞美。尾联诗人运用衡阳雁不过的典故表达出对游僧一路平安的祝福,也传达出诗人希望游僧能够有鸿鹄之志,在游历中得到人生的升华。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的送别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游岳》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这一时期杜甫正处在一个困顿而动荡的时期,生活艰苦,但他仍然坚持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这一年杜甫因仕途失意,辞去了河西县尉的职务,开始了一段四处飘零的生活。他曾在洛阳一带滞留,后又辗转至长安、梁州等地。这期间,杜甫写下了许多表达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送僧游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此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夕,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严重。而杜甫作为一名士人,心系国家安危,关注民生疾苦,通过诗歌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首诗中,他以送友人僧游嵩山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