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始设酒禁试东坡羹一本港春味
去夏苦多雨,势若无炎官,
今晨迫重午,香黍仍胶槃。
天机杳难测,人言亦多端。
祗今原田上,立苗未妨寒。
但愿含颖时,借日开迷漫。
蟪蛄尔何知,煦煦啼夜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夏天雨水繁多,几乎感受不到炎热的夏日。
而今晨已近端午,丰收的香米仍在锅里煎熬。
自然界的奥秘难以捉摸,人们的话语也是众说纷纭。
如今在广阔的田野里,秧苗正茁壮成长无惧寒冷。
只希望稻穗成熟之时,借助阳光驱散那些迷茫与困惑。
蟪蛄这种小昆虫怎么能理解这些呢?它们只能在夜晚微弱的光芒中鸣叫。
去完善
释义
1. 苏轼:宋朝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 四月二十三日:即农历四月二十三日。
3. 始设酒禁:开始设立禁止饮酒的规定。
4. 东坡羹:一种美食,相传为苏轼所创。
5. 一本港春味:形容食物美味可口。
6. 去夏:去年夏天。
7. 苦多雨:指雨水过多。
8. 炎官: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炎热事务。这里指炎热的天气。
9. 今晨:今天早晨。
10. 迫重午:临近端午节。
11. 香黍:指糯米,因为其香气扑鼻,故称为香黍。
12. 胶槃:形容糯米饭黏糊的状态。
13. 天机:指自然界的奥秘。
14. 人言:指人们对于天气的预测和议论。
15. 多端:多种多样。
16. 原田:平原上的田地。
17. 立苗:种植禾苗。
18. 未妨寒:指禾苗生长不受寒冷的影响。
19. 含颖时:禾苗结穗的时候。
20. 借日:借助阳光。
21. 开迷漫:指禾苗茁壮成长。
22. 蟪蛄:昆虫名,喜欢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
23. 尔何知:你怎么知道。
24. 煦煦:温暖的样子。
25. 啼夜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鸣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浓郁的田园风格描绘了诗人对其生活环境观察的细微之处,并表达了他的希望与关切。诗人在雨季过后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以及田野里的蛙声一片。在表现细节的同时,他关注到了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的需求,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中体现了古人对农耕生活的体验和对丰收的期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四月二十三日始设酒禁试东坡羹一本港春味》出自南宋诗人敖陶孙之手。据传,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当时诗人正身处江南水乡,面对春天的美景,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
在这段时间里,敖陶孙刚刚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但是他的仕宦生涯并未顺利展开。作为文人墨客的一员,他热爱生活,喜欢与朋友分享美食、佳酿和美好时光。然而,时局动荡不安,皇帝和权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国家政治日益腐化。这使得像敖陶孙这样的文人无法安身立命,他们的抱负也难以实现。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诗歌的发展也越发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轼的名声如日中天,他的诗词才情受到广泛的赞誉。作为他的崇拜者之一,敖陶孙以苏东坡为灵感来源,创作出这首诗歌,赞美了春天的美好以及生活的喜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