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冯孔武雪中简闻人簿乞炭
君不见朱门煌煌多近臣,豹胎煮蘼蜡为薪。
庭中盛设泼寒戏,炙手欲近还嗔人。
谁知曝背茆簷下,欲献要是山林真。
儿童抑搔皮肉软,日轮过中方欠伸。
悬鹑结驷两相笑,百年俱成一窖尘。
先生自是冷官样,要看入火红麒麟。
撚须自作咏雪句,秘思蚤与相如亲。
蒲团拥裘结僧坐,别有絺绤君南邻。
愿回六龙照后土,施与万国无边春。
屑琼镂玉入肺腑,拍手一笑未吾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们没有看到富丽堂皇的大门后边多是权贵的近臣,奢侈得用豹子的胚胎和麝香的蜡作为燃料来煮食物。院子里摆满驱寒游戏的各种道具,即使温度极高还要躲开人群以避免被传染风寒。哪里知道那些趴在茅屋檐下晒太阳的人,才是过着真正的山林生活呢?孩子们用手揉搓柔软的肌肤,直到太阳高挂才懒洋洋地伸展身体。车马之间,衣着破烂的人和马车上的贵族互相取笑,他们不知道百年之后都会化为一撮尘土。我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冷暖变化,却看透了火红的麒麟背后隐藏的真相。
我用胡须蘸着炉灰书写赞美雪的诗句,我的思绪和司马相如在一起探索。我用蒲团包裹住脚坐在僧人的位置上,邻居们身着粗布衣带着微笑。我希望天上的阳光照耀到人间的土地上,让全世界的人们沐浴在无尽的温暖之中。我把琼瑶般的玉石放进自己的心里,微笑着告诉自己我还不是很贫穷。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次韵:依照别人诗歌的韵脚作诗。
2. 冯孔武:作者友人。
3. 雪中简闻人簿乞炭:在雪中写信向听闻之人寻求帮助,希望得到烧炭取暖。
4. 朱门:指显贵之家。
5. 煌煌:明亮的样子。
6. 近臣:皇帝的亲信大臣。
7. 豹胎煮蘼蜡为薪:以豹子胎烹饪蘼草制作的蜡烛为柴火。
8. 庭中盛设泼寒戏:在庭院中大张旗鼓地举行泼水游戏。
9. 炙手:手掌接近热源感到温暖。
10. 欲近还嗔人:想要靠近热源却又责怪别人妨碍自己取暖。
11. 曝背茆簷下:在茅屋下晒太阳。
12. 欲献要是山林真:想要贡献的是来自山里的纯正木材。
13. 儿童抑搔皮肉软:孩子们在阳光下轻拍皮肤来取暖。
14. 日轮过中: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分。
15. 方欠伸:刚刚伸展身体。
16. 悬鹑结驷两相笑:比喻衣着破烂的马车相互嘲笑。
17. 一窖尘:指死后被埋葬,化为尘土。
18. 冷官样:清贫官员的模样。
19. 要看入火红麒麟:观察火中的红麒麟意象。
20. 撚须:捻着胡须,表示沉思。
21. 秘思蚤与相如亲:暗含心思,早与司马相如亲近。
22. 蒲团拥裘结僧坐:用蒲团裹着衣物,像僧人一样打坐。
23. 絺绤:粗丝织成的衣服,这里指朋友。
24. 六龙:传说中羲和所驾之车的六匹骏马。
25. 后土:大地。
26. 万国:所有国家。
27. 无边春:无边的春光。
28. 屑琼镂玉入肺腑:将琼瑶般的美丽景象融入内心深处。
29. 拍手一笑未吾贫:笑着鼓掌,感受内心的富足。
去完善
赏析
敖陶孙的这首诗,以辛辣犀利的笔触描绘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他以朱门贵族的豪奢生活与贫苦百姓的苦难境遇相对照,揭示了社会的丑恶现实。同时,诗人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表现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诗的开篇,诗人通过描绘朱门贵族的奢侈生活,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豹胎煮蘼蜡为薪”、“庭中盛设泼寒戏”等句,形象地描绘出权贵们穷奢极欲的生活场景。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贫苦百姓却在曝背茆簷之下,忍受着寒冷的折磨。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儿童、悬鹑、冷官等形象,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深深同情。“儿童抑搔皮肉软”、“悬鹑结驷两相笑”等句,生动地刻画了贫苦百姓在艰苦环境中的挣扎与无奈。而诗人以自己为例,自嘲为“冷官”,则表现出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外,诗人还通过“秘思蚤与相如亲”、“蒲团拥裘结僧坐”等句,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这些诗句,使诗歌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具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最后,诗人通过对太阳、麒麟等美好事物的描绘,表达了希望改变现状、实现公平正义的愿望。“愿回六龙照后土,施与万国无边春”等句,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总的来说,敖陶孙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诗歌既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又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次韵冯孔武雪中简闻人簿乞炭》是南宋诗人敖陶孙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2世纪的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敖陶孙,曾受到过苏轼、黄庭坚等名家的影响,其诗风婉约而富于才情。在人生际遇方面,敖陶孙曾任国子监祭酒等职,但后因战乱,官职失陷。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内部社会矛盾尖锐,外部面临北方金国的军事压力。这种背景下,民生疾苦尤为显著。而这首诗的标题“雪中简闻人簿乞炭”表明了诗人在严冬时节,生活困苦,甚至需要向他人求助取暖之炭的情景。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自己在严寒中的困境,表达了当时民间生活的艰辛,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