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虚观
青筇相伴到仙坛,身寄虚无缥缈间。
景物迥殊人世界,烟霞深锁道家山。
纷纷尽向红尘老,寂寂谁知白日闲。
遣履山中棋一局,几人于此未应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独自一人带着竹杖来到了神仙们的居所,身处在这虚幻而迷人的地方。这里的景色与人间世界截然不同,烟雾和彩霞把道家的山峰笼罩在神秘之中。这些人都在人世间忙碌度过一生,又有谁真正懂得在这繁忙的世界中寻找清静呢?我希望能在山里找到一片净土,安静地下一盘围棋,也许这样能够让我忘记那些烦恼,暂时从尘世中解脱出来吧。
去完善
释义
1. "冲虚观":指道观名。
2. "敖陶孙":作者名字。
3. "青筇":竹杖。
4. "仙坛":神仙的祭坛,此处借指道观。
5. "虚无缥缈":形容空旷、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
6. "迥殊":完全不同于。
7. "红尘":世俗纷扰的世界。
8. "寂寂":寂静无声。
9. "遣履":信步。
10. "棋一局":下棋,这里借指休闲生活。
11. "未应还":不应回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冲虚观”,作者是南宋诗人敖陶孙。全诗描绘了冲虚观的景色以及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青筇相伴到仙坛,身寄虚无缥缈间。”诗人以手中的竹杖作为引导,踏上了去往冲虚观的路程。这表达了诗人投身于追寻道家真理的渴望和向往。同时,通过“虚无缥缈”一词,作者传达了在找寻真相的过程中,人的肉身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是如同融入仙境一般。
颔联“景物迥殊人世界,烟霞深锁道家山。”这两句将冲虚观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使人心生向往。其中“迥殊”和“深锁”两个动词的使用,使得景物的表现力更为生动形象。与繁华世俗相比,这里的景致显得如此超凡脱俗,它凝聚着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颈联“纷纷尽向红尘老,寂寂谁知白日闲。”诗人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看待世事纷扰,与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寂寂”和“白日闲”的运用,表达了对清静无为、无所求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尾联“遣履山中棋一局,几人于此未应还。”这两句描绘出诗人此时在冲虚观中的生活画面——在山林之中享受对弈的乐趣。其中的“几人”呼应开篇,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人以一种安详、从容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人生选择,表现出坚定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冲虚观》是南宋诗人敖陶孙的一首描绘道家仙境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宁宗时期(1194-1224年)。这个时期,南方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崇尚道教,以追求身心愉悦和精神寄托。
在这个时期,敖陶孙的人生际遇颇有些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政见不合而被罢免。后来,他转向文学创作,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些作品,如《冲虚观》等,表现出对道家思想的向往和敬仰。
同时期,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士大夫开始寻求精神慰藉,道家思想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风尚。在这个过程中,道家的神仙传说、道家哲学以及炼丹术等,都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