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蝗飞高

标题包含
蝗飞高
战士尸上虫,虫老生翅翼。 目怒体甲硬,岂非怨飞激。 栉栉北方来,横遮遍天黑。 戍妇闻我言,色变气咽逆。 良人近战死,尸骸委砂砾。 昨夜魂梦归,白骑晓无迹。 因知天中蝗,乃是尸上物。 仰面久迎视,低头泪双滴。 呼儿勿杀害,解系从所适。 蝗乎若有知,飞入妾心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照,字景升,号灵渊,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浙江衢州江山(今浙江省江山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境富裕。 徐照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战士们尸体上的虫子,历经沧桑长出翅膀。 它们的眼神愤怒,身体坚硬,难道不是充满了怨恨和激情? 它们从北方纷纷赶来,铺天盖地占据了整个天空。 守城的妇女听闻此言,面色突变,气息哽咽,痛苦不已。 她的丈夫最近在战争中死去,尸体被弃置在沙石之中。 昨晚她在梦中看到丈夫的魂魄归来,清晨醒来却了无踪影。 因此她知道这些从天而降的蝗虫,正是来自那些牺牲战士的身体。 她抬头长久仰望,低头时眼泪止不住的双双落下。 她告诉孩子不要伤害这些蝗虫,任它们离去寻找适合的栖息之地。 蝗虫啊,如果你们有感知,请飞往这位悲伤女子的内心深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战士尸上虫:形容蝗虫聚集在死去士兵的尸体上。 2. 老生翅翼:指蝗虫逐渐长大,翅膀变得强壮有力。 3. 目怒体甲硬:形容蝗虫的外形特征,眼睛鼓胀,身体坚硬如甲壳。 4. 岂非怨飞激:猜测蝗虫可能因为对死亡的怨恨而激发了飞行能力。 5. 栉栉北方来:描述蝗虫密密麻麻地从北方飞来。 6. 戍妇:守卫边疆的士兵的妻子。 7. 色变气咽逆:脸色变化,气息不畅,心情沉重。 8. 良人:这里指丈夫。 9. 委砂砾:尸体被遗弃在沙石之中。 10. 白骑:形容英俊的战马。 11. 因知天中蝗:由此可知天空中的蝗虫。 12. 仰面久迎视:抬头长时间观看。 13. 低头泪双滴:低头流泪。 14. 呼儿勿杀害:呼唤孩子不要捕杀这些蝗虫。 15. 解系从所适:解开捆绑,让它们自由飞走。 16. 蝗乎若有知:如果蝗虫能感知到的话。 17. 飞入妾心臆:飞到我的心里。
去完善
赏析
《蝗飞高》是一首描绘战争和悼念的诗,诗人以蝗虫作为线索,表达了对战争中丧生将士的哀悼之情。诗中的描述既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流露出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 诗句“战士尸上虫,虫老生翅翼”揭示出蝗虫的来源,即士兵的尸体。这里形象地展现了战场上的惨状,也为全诗铺垫了悲伤的氛围。 接下来的“目怒体甲硬,岂非怨飞激”则通过对蝗虫外形的描述,暗示了它们可能是受到战场冤魂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异。这种想象力丰富的设定使诗歌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绘了蝗虫铺天盖地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破坏力。同时,通过戍妇的反应,诗人揭示了民间对战争的痛恨与恐惧。 紧接着,诗中以戍妇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她的丈夫在战斗中牺牲,她的内心充满了悲痛。这与蝗虫的出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悲伤之中,而是提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蝗虫或许正是那些无法安息的冤魂的象征。这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深化,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最后,诗人呼吁人们不要伤害这些无辜的生命,因为它们可能承载着无数战士的灵魂。结尾处的“蝗乎若有知,飞入妾心臆”更是充满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冤魂深深的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蝗飞高》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描绘蝗虫的诗。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的痛苦生活和对抗天灾的决心。此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疆域相对较小,面临北方金国的威胁。南宋期间,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战乱频繁,民生疾苦严重。 作为一位关注民间疾苦的诗人,徐照在《蝗飞高》一诗中,通过描述蝗虫的肆虐景象,展现了当时农民面临的严重灾害和困苦生活。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南宋时期农民生活的艰辛,还传达了诗人对抗自然灾难的坚定决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