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精山
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
青鸾有路三山远,玉洞无尘万虑空。
虚室尚留丹灶冷,灵泉直与海波通。
客游到此应忘返,始觉仙凡迥不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峭壁和红色的悬崖环绕着蓝天,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仿佛看到了一个小世界。
远处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三座仙山,那里的道路被传说中的神鸟青鸾引向远方,而山间的玉洞却给人一种无尘的清静感,让人忘却所有的烦恼。
那间虚静的房间里还保留着古老的炼丹炉,冷冷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那清澈的泉水,一直流淌到广阔的大海。
游览到这里的人应该都会流连忘返,毕竟这里的生活与人间相差如此之大,仿若仙境。
去完善
释义
1. 金精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是道教的重要场所。
2. 翠壁丹崖:形容山的翠绿和陡峭,即绿色的石壁和红色的悬崖。
3. 一壶天地:指道家所追求的清静无为的世界,就像一壶那么小,但又包容着整个世界。
4. 青鸾:传说中的神鸟,可以传递信息。
5. 三山:神话中的海上仙境,蓬莱、方丈、瀛洲的合称。
6. 玉洞:古人认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比喻金精山。
7. 万虑空:一切世俗的烦恼都消散了。
8. 虚室:寓意心灵的空旷与宁静。
9. 丹灶:炼丹的炉子,这里指代金精山的历史传承。
10. 海波:大海的水波,这里比喻山水景色之美。
11. 仙凡迥不同:仙人生活的地方与凡人世界截然不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金精山”为题,描绘了山中美景如同一幅画卷,山间的静谧、深邃让诗人深感恍若仙境。首联翠壁丹崖倚碧穹,写出山的险峻与壮丽;颔联一壶天地画图中,形容眼前的美景如同一幅泼墨山水画。颈联青鸾有路三山远,暗示着追求仙境的渴望;玉洞无尘万虑空,则是表达出作者在自然美景中忘却烦恼的心境。尾联虚室尚留丹灶冷,点明山中的道家文化;灵泉直与海波通,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超脱世俗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在金精山的感悟和对仙境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精山》是南宋诗人崔与之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当时,崔与之任广州知府,他因不满朝廷的腐败和宦官权臣的争斗,选择辞官回乡,隐居于金精山。
在创作这首诗时,崔与之正处于人生低谷时期。尽管他在政治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对朝廷内部的黑暗现实深感失望,因此选择了归隐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在这段时期,他不仅关注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对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充满忧虑。
此外,在南宋时期,外患严重,民族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崔与之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首《金精山》中,他借描述金精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