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梅岭绿阴青子,蒲间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战火暂歇的宁静夜晚,我的梦境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
去完善
释义
烽火:战争中的警报信号;家山:故乡。
去完善
赏析
整首词以雄浑苍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身处乱世、胸怀家国的士大夫形象。开篇通过“万里云间戍”“剑门关”等意象渲染出一种辽阔而又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接着,“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将视线从眼前的山川延伸至远方的故土,寄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与故国之痛。
下阕转入自述,通过对青灯、白发、漏声的描写,刻画了一位忧国忧民却无力回天的老者形象。“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一句尤为动人,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也透露出其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最后两句“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则将现实的残酷与梦境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余韵悠长,令人唏嘘不已。
总体来看,这首词兼具豪放派的恢弘气势与婉约派的细腻情感,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堪称宋代词坛的一颗明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宋嘉定年间,崔与之以花甲之年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彼时蒙古铁骑屡犯蜀地,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词人驻守剑门关,目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不禁忧从中来。在一个寒夜,他独对青灯,听着漏声滴答,思绪万千。面对着连绵的群山和北方沦陷的故土,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写下此词,既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也表达了功业未就的惆怅。此时的崔与之虽已暮年,但报国之心依然炽热,字里行间充盈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