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洪旸岩赴班

标题包含
送洪旸岩赴班
法吏了繁剧,儒生擅文墨。 世多兼两长,远到须器识。 昔在晋魏公,曾此趋幕职。 一逢龚庄敏,期以柱天极。 紫微得夫君,嘉禾乏栽植。 广城底山川,融结此英特。 精神天独饶,醉盎春可即。 读书细妍磨,作文工组织。 庭隅立两造,片言分曲直。 疾顽戒已甚,争事退如默。 武库物兼蓄,沧海蠡莫测。 同僚总称好,载路誉声塞。 五羊书筵重,济物多阴德。 荣通付傥来,荐剡岂求得。 薰凉快马耳,汗漫捧鹏翼。 归装可对人,南物毫不殖。 二同羞著我,握手倒巾帻。 幽栖泉石边,喜在文溪侧。 平章诗浩荡,指点碁黑白。 此乐竟何如,满怀春拍拍。 咳唾落珠玑,襟期重胶漆。 高诵归去辞,永守兔园册。 焉知暮岁后,苦被功名迫。 终能幡然起,行矣各努力。 长途希树阴,萧邸谨服食。 悬知风月宵,定启山夫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法吏处理繁琐事务,儒生擅长文学创作。 世上多才兼有两方面特长,想要出人头地需要智慧和眼光。 昔日晋魏时期的名臣,也曾有过当官的经历。 一旦遇到像龚遂那样的贤良,便期望他能治国安邦。 但当时紫微星光芒四射,而人间却缺乏栽培。 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这位英才。 他天生神采飞扬,仿佛春日美酒触手可及。 读书细致磨砺,写文章精巧构思。 法庭辩论中公正客观,几句话就分清是非曲折。 他对疾顽之人劝说有方,不斗强好胜,却能折服众人。 此人既武艺双全,又具有大海般广阔的智慧。 同僚们都称赞他是好人,声誉满途。 五羊城的书桌虽重,但他扶贫助困、造福众生的事迹不少。 荣华富贵看似偶然得到,实则是众望所归。 他喜欢清凉之地,足以让他腾云驾雾。 他的行李可以堂堂正正摆在世人面前,南蛮之地的物产一丝一毫都没有获取。 那两位同伴都为有我这样的朋友而感到羞愧,紧紧握住了我的手。 我们共同居住在泉石之畔,特别喜欢在文溪旁逗留。 我们一起评论诗歌的奔放,探讨棋局中的黑白交错。 这样的快乐究竟如何形容?它就像满满的春光让人心情舒畅。 我们彼此之间言辞珍贵,友谊深厚。 一起高声朗诵《归去来兮辞》,永远守护陶渊明的田园诗篇。 谁知道晚年之后,却被功名所累。 最终能够幡然醒悟,各自努力。 遥远的路途希望能得到树的阴凉,谨慎服用药物和食物。 预知风花雪月的夜晚,一定会让山人难以忘怀。
去完善
释义
以下是对该首词的注释: 1. 洪旸岩:人名,生平不详。 2. 班:指官员赴任。 3. 法吏:执掌法律、审案的官吏。 4. 繁剧:指繁琐的事务。 5. 儒生:读书人。 6. 文墨:指文学写作。 7. 两长:具有两种专长或优点。 8. 器识:才识和胆量。 9. 晋魏公:指魏征,唐朝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曾任宰相。 10. 龚庄敏:不详。 11. 柱天极:可能是指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2. 紫微:星名,这里可能指帝王。 13. 嘉禾:美好的庄稼,这里可能指人才。 14. 广城:广州,这里可能指南方地区。 15. 英特:杰出的人才。 16. 天独饶:天生具有。 17. 醉盎:醉酒的样子。 18. 春可即:春天的景象就在眼前。 19. 读书:学习知识。 20. 作文:写文章。 21. 庭隅:庭院的角落。 22. 两造:原指原告和被告,这里可能指双方。 23. 曲直:公正与否。 24. 疾顽:严厉对待恶人。 25. 武库:储藏武器的地方,这里可能指丰富的知识和才能。 26. 沧海:大海。 27. 蠡测:用瓢测量海水,比喻无法估量事物的大小。 28. 同僚:同事。 29. 五羊书筵:广州一带的书斋。 30. 济物:帮助他人。 31. 阴德:暗中做好事。 32. 荣通:显贵的职位。 33. 傥来:偶然得来。 34. 荐剡:推荐信。 35. 薰怀:温暖的心意。 36. 马耳:山峰。 37. 汗漫:形容路程遥远。 38. 捧鹏翼:形容得到帮助和支持。 39. 归装:回乡的行李。 40. 二同:两个朋友。 41. 羞著我:向我表示敬意。 42. 巾帻:头巾。 43. 幽栖:隐居。 44. 文溪:水名,这里可能指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 45. 平章:评论。 46. 浩荡:广阔无边。 47. 碁黑白:下棋。 48. 拍:拍击。 49. 咳唾落珠玑:形容说出的话很有价值。 50. 襟期:朋友的交情。 51. 重胶漆:友谊深厚。 52. 高诵:高声朗诵。 53. 归去辞: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54. 兔园册:唐代诗人杜牧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诗句,这里的“兔园册”可能指的是悠闲的生活。 55. 暮岁:晚年。 56. 苦被:饱受。 57. 功名迫:被功名利禄所迫。 58. 幡然起:突然醒悟。 59. 行矣:出发吧。 60. 长途希树阴:希望路途中有树荫可以休息。 61. 萧邸:宾馆。 62. 服食:服药养生。 63. 悬知:预想。 64. 月宵:月圆之夜。 65. 山夫:山野之人。
去完善
赏析
《送洪旸岩赴班》是南宋诗人崔与之的一首送别诗,全诗通过对洪旸岩这位即将赴任官员的赞赏与期许,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深祝福与期待。首联介绍洪旸岩的才干,法吏与儒生的双重身份;颔联强调他的德行、学识和才能;颈联讲述了他在任上的表现和对他的期望;尾联则表达了对洪旸岩未来的祝愿和期待。全诗节奏分明,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洪旸岩赴班》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崔与之创作于公元1189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内外矛盾激化,战乱频繁。作者崔与之作为一名文臣,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一年中,由于金兵侵犯,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众疾苦,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崔与之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洪旸岩赴班》。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崔与之提倡实干兴邦,希望通过选拔贤能之士,振兴国家,抵御外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旨在激励朋友洪旸岩在赴任途中,为国家尽心竭力,为民谋福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