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夔门丁帅赴召 其二
议论方前席,功名早上坡。
去帆瓜蔓水,遗爱竹枝歌。
同志晨星少,孤愁暮雨多。
倚风穷望眼,碧色渺平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前排热烈讨论着国家大事和未来的功业,激情澎湃、希望满怀,仿佛触手可及。远航的船儿扬帆而去,如藤蔓般蔓延在广阔的水域,留下的是民众口中的爱民佳话与赞美之歌。然而志同道合的朋友却越来越少,独自忍受忧愁的日子越来越多,暮雨潇潇,显得更加孤单。只能独自迎风遥望远方,望着那碧波荡漾的河流和平原上的芳草萋萋。
去完善
释义
1. 夔门:地名,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2. 丁帅:指时任夔门安抚使的丁大全。
3. 召:此处指朝廷召见丁大全回京任职。
4. 议论:指讨论国家大事。
5. 前席:古代君主在宴席上谈话时,有时会离席向前倾听,以示尊敬和重视。这里形容君主的重视和信任。
6. 功名:指丁大全的功绩和名声。
7. 上坡:指走上人生的高峰,寓意丁大全即将回京任职,地位更高。
8. 去帆:指离去的船只,这里代指丁大全离开夔门。
9. 瓜蔓水:指水流平静如瓜蔓般轻柔,这里用来形容江水平静。
10. 遗爱:指丁大全在夔门留下的仁爱。
11. 竹枝歌:古代四川一带的一种民歌形式,这里用来形容民间对丁大全的赞誉。
12. 同志: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里指与丁大全共同为国家出力的官员。
13. 晨星:天上的星星,这里用来形容志同道合的朋友稀少。
14. 孤愁:孤独和忧愁,这里用来形容作者自己远离朝廷,孤独无援的心情。
15. 暮雨:傍晚的细雨,这里用来形容作者的孤独和忧伤。
16. 倚风:站在风中,这里用来形容作者眺望远方的姿态。
17. 穷望眼:用尽目力远望,这里用来形容作者对远方的渴望和期待。
18. 碧色:绿色,这里用来形容远方平原上的青草。
19. 渺平莎:遥远的平原上,青草一片,寓意前途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送别夔门丁帅时的感慨与期望。首联描述了丁帅即将前往朝廷,展示了他的才华和雄心壮志。颔联用“去帆瓜蔓水,遗爱竹枝歌”描绘了离别场景,寓意丁帅离去后的影响深远,如歌声传颂。颈联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惆怅,同时又寄寓了对朋友的期许。尾联借“倚风穷望眼,碧色渺平莎”展现了诗人伫立凝望的孤独形象,也体现了诗人心中的宽阔胸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夔门丁帅赴召 其二》是南宋诗人崔与之在公元1190年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当时,崔与之作为地方官,目睹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对国家局势深感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对朋友的勉励和支持。
此时正值南宋时期,金国对中原地区的侵略使得国家局势紧张。朝廷内部,宦官当道,政治腐败,民众疾苦重重。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丁帅被任命为夔门(今四川奉节)的主将,负责守卫国家边疆,这也体现了朝廷对于抗金斗争的重视。
崔与之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丁帅的信任和期待,希望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勇敢担当,为国家出一份力。同时,他也勉励自己要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困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共同为国家的和平繁荣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