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襄阳怀古

标题包含
襄阳怀古
襄阳太守沈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 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鲍溶,字德源,唐朝时期文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润州(今江苏镇江)人,与韩愈、张籍等人交往密切。 鲍溶在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襄阳太守沈碑意,身后事生前已知晓。 湘江千年未曾变,水下鱼龙也能识文才。
去完善
释义
《襄阳怀古》:鲍溶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借襄阳太守的墓碑,抒发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思。 1. 襄阳: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2. 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一郡的地方行政事务。 3. 沈碑意:指立碑纪念之意。沈,沉没,这里引申为埋没;碑,墓碑。 4. 身后身前:即生前死后。年事,指生平事迹。 5. 湘江:流经湖南的长江支流。 6. 千岁:千年。 7. 为陵:变成陵墓。为,成为;陵,陵墓。 8. 水底鱼龙:指生活在水中的鱼和水底的龙。这里用以象征历史变迁。 9. 识字:理解文义。识,认识,了解。
去完善
赏析
《襄阳怀古》是唐代诗人鲍溶的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对襄阳太守沈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襄阳太守沈碑意”,以襄阳太守的形象作为切入点,揭示出诗人的感慨源于对历史的思考。这里的“沈碑”是指襄阳太守在湘江边树立的纪念碑,象征着他的政绩和历史地位。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身后身前几年事”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人事的感慨。 接下来的“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湘江的浩渺和历史的长河。虽然已经过去千年,湘江的水底依然保存着当年的痕迹,那些曾经的遗迹在水底的鱼龙的眼中,或许已经成为了古老的文字。这种描绘使得诗人对历史的感慨更加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公元847年,唐朝大中元年,鲍溶在秋季游览了汉代名城襄阳。彼时,唐朝正处于中期,国家昌盛繁荣。鲍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官员,他历任官职,知识渊博,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首《襄阳怀古》中,他以厚重的笔触描绘了襄阳的壮丽景色,并对汉水两岸的风土人情进行了生动描述。 在襄樊战役中,关羽败走麦城,最后战死于此地。鲍溶感怀这段悲壮的历史,写下了“谁谓襄阳野,生彼英雄人”的诗句。同时,他还表达了对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敬仰之情,赞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貌。 当时,唐朝正值中兴时期,国力逐渐恢复,但由于种种原因,鲍溶并未受到皇帝的赏识,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实现。因此,他在游览襄阳时,既感慨于历史的变迁,又深感自身命运的无奈。这种情感在他的诗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