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夜郡内西亭对月
天高月满影悠悠,一夜炎荒并觉秋。
气与露清凝众草,色如霜白怯轻裘。
高临华宇还知隙,静映长江不共流。
囗直西倾河汉曙,遗风犹想武昌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空中月亮高悬,影子悠长;炎热的荒野在一夜间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清新的空气和露水凝结在草丛间,如霜般的白色让人畏惧单薄的衣物。月光高挂在楼宇之间,仿佛能察觉到一丝丝裂缝;静静地映射在长江之上,却并不随波逐流。此时正值银河倾斜,曙光初现;武昌楼的遗风仍令人怀想不已。
去完善
释义
"仲秋夜郡内西亭对月" 中的 "口直西倾河汉曙" 的注释是:口直指日落的方向,也就是西边;西倾指的是太阳即将落下的景象;河汉曙指的是银河。整句意思是:夕阳的余晖从西边落下,银河渐渐显露出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诗人身处异域(“炎荒”)的感受。首联以“天高月满”营造出浩渺的空间感,以“影悠悠”来象征诗人孤独的心境。颔联通过“气与露清”和“色如霜白”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和真切体验。颈联写月亮照在大地上,却又与其上的江河不同步,突出了诗人在异域他乡的孤独感。尾联则设想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一轮明月已向西倾斜,就像黄河、汉水一样永恒不息。而诗人身在他乡,只能想象曾经置身其中的武昌楼的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仲秋夜郡内西亭对月》是明代诗人张登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1567年)。在这个时期,明朝历经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个皇帝统治时期,国力逐渐由盛转衰。而诗人在此时或经历过宦海浮沉、官场上勾心斗角的生活,深感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登或许因种种原因被迫远离朝廷,在地方任职。他怀着忧伤的心情来到了这座郡内西亭,恰逢中秋月圆之时,感叹人生的沧桑变化,借明月寄托自己的情怀。因此,本诗通过对仲秋夜空中明亮的月亮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