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夜来初不觉也
晓来眼界忽然新,一色琼瑶与烂银。
人事乖时空请祷,天心回后只逡巡。
不教三白孤残腊,要与千家作好春。
宿麦连云虽入望,路傍犹有翳桑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晨醒来眼前景色焕然一新,一片洁白如琼瑶,闪烁如烂银的世界。人们在这时光背离的地方祈祷,天意难测只需稍稍等待。不希望这雪景孤独地留在寒冷的冬天,而是要带给千家万户温暖的春天。远远望去,连天的麦子映入眼帘,但路边依然有一些困难的人在忍受寒冷。
去完善
释义
1. 十二月二十六日: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天并无特殊含义,但因为作者选择在这一天写这首诗,故具有个人特色。
2. 早起雪已三寸许:早晨醒来发现雪已经下了三寸多深。
3. 夜来初不觉也:昨晚刚开始下雪的时候没有察觉到。
4. 晓来眼界忽然新:清晨醒来,眼前的世界焕然一新。
5. 一色琼瑶与烂银: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洁白,仿佛是由美玉和白银构成的一样。这里“琼瑶”比喻雪花,“烂银”形容天空的亮度。
6. 人事乖时空请祷:人世间的事务往往与天时相悖,只能祈祷天意转顺。
7. 天心回后只逡巡:当天气恢复正常之后,人们只需小心谨慎地应对。
8. 不教三白孤残腊:不允许这三次降雪在寒冬腊月里孤独存在。
9. 要与千家作好春:要让千家万户享受到春天的美好。这里指瑞雪兆丰年。
10. 宿麦连云虽入望:虽然已经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但还须担心那些路边的饥饿之人。
11. 路傍犹有翳桑人:那些路边还有因贫困而生活艰难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夜来初不觉也》是南宋诗人虞俦所作。诗人在寒冷的冬日里,晨起发现窗外白雪皑皑,满眼都是一片纯净的美景。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瑞雪装点大地的景象,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农事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首联“晓来眼界忽然新,一色琼瑶与烂银”,诗人以“琼瑶”和“烂银”来形容雪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美丽的冰雪世界。这里的“琼瑶”指的是洁白的雪花,而“烂银”则是形容雪光照射下的银色世界。这一联的描写将我们带入了冰雪覆盖的大地,令人陶醉其中。
颔联“人事乖时空请祷,天心回后只逡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人们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及时向上天祈求庇佑;而当上天感受到人们的诚意时,也会回馈我们以好的结果。这里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颈联“不教三白孤残腊,要与千家作好春”,诗人用“三白”来形容瑞雪,这是古代农民期待的一种吉兆,意味着来年会有丰收。“孤残腊”则是指冬至后的日子,这段时间气温最低,农业活动相对较少。然而诗人认为,这场大雪的到来,将为千家万户带来美好的春天。这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关心。
尾联“宿麦连云虽入望,路傍犹有翳桑人”,虽然丰收在望,但诗人仍注意到路旁还有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这里的“翳桑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故事,用以指代贫病交加、生活困苦的人。这说明诗人关注民生的同时,也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丰收的期盼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一读再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夜来初不觉也》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09年(南宋嘉定十二年)的冬季,当时正值十二月二十六日。
在这一年里,南宋政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边境,而国内的政局也不稳定,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虞俦作为一位文人官员,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此外,诗人个人生活也不如意。他在官场上的升迁受阻,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不满,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